1941年的延安,比以往時候更加艱難。
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后,停發了八路軍和新四軍軍餉,并對陜甘寧邊區實施經濟封鎖。加之日本侵略者的瘋狂進攻和自然災害,延安革命根據地的生存條件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毛澤東形容當時的困難時說:“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朱德說:“幾月來未發一文零用,各機關、學校、軍隊幾乎斷炊。”
沒有飯吃,就開荒種地;沒有衣穿,就紡線織布;沒有房住,就開窯洞;沒有日常生活用品,就自己生產……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開展起來。
中央領導人以身作則、帶頭生產,毛澤東在所住窯洞下方,開墾出一塊菜地,朱德開墾菜地三畝,任弼時、周恩來成為遠近聞名的紡線高手。“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八路軍第359旅肩挎鋼槍、手握镢頭來到南泥灣,將沒有人煙的荒山開辟成“陜北的好江南”。各類機關、學校、軍隊都在陜甘寧邊區通過開墾荒地、多種經營生產自救。
據統計,1941年邊區糧食產量只有45.6萬石,1943年達到181.2萬石,1944年又增至200萬石,實現糧食自給自足并有結余。
1943年春,毛澤東揮筆為陜甘寧邊區工農業生產成績展覽會寫下著名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生產運動,成為中國共產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生動寫照。
我們黨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起家。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井岡山時期,面對國民黨軍隊反復進攻和嚴密封鎖,黨領導人民不畏強敵、不畏艱難,開辟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時期,中央機關領導“每天節約二兩米,使前方紅軍吃飽飯,好打勝仗”,群眾傳唱“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來自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種種考驗,黨采取一系列政策舉措,讓新生政權站穩了腳跟。改革開放后,黨帶領人民披荊斬棘、砥礪奮進,從開啟新時期到跨入新世紀,再到進入新時代,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人民不畏艱險、艱苦奮斗,穩經濟、促發展,戰貧困、建小康,應變局、化危機,攻克了一個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險阻,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中國共產黨百年櫛風沐雨、披荊斬棘,歷程何其艱辛又何其偉大!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們黨清醒認識到,無論發展到什么程度,艱苦奮斗的精神永遠不能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前夕,毛澤東同志就提出“兩個務必”,告誡“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永葆艱苦奮斗本色,指出:“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要求全黨同志牢記“三個務必”,強調“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前途光明,任重道遠,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和挑戰,堅持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對于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趕考”的清醒和堅定,保持勝不驕、敗不餒的前進定力,砥礪艱苦奮斗的政治品格,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破除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一步一個腳印把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郭興)
- 2023-01-28新聞故事 | 推來推去的扶持申報
- 2023-01-28新春走基層|為了建高鐵的共同心愿
- 2023-01-28監督哨 | 人行道上鋪草皮
- 2023-01-28深度關注丨伴萬家燈火 護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