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堪,字君游,東漢南陽宛縣人,志向高遠,歷任蜀郡太守、漁陽太守。
杜詩把官做成了詩,張堪堪當大任,漢代官員的名字就是這么任性。昨天說了杜詩,今天再說張堪。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張堪,但是大家對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應該不會陌生。張堪就是張衡的爺爺。
張堪早年喪父,他將父親留下的數百萬遺產全部讓給了侄兒,只身去長安學習,當時他才16歲。張堪志向高遠,砥礪操行,儒生們都稱他為“圣童”,成語典故“志美行厲”就出自這里。
光武帝劉秀聲名不顯的時候,聽到張堪不同尋常的志向和節操,經常表揚他。光武帝即位后,中郎將來歙舉薦張堪,于是召拜張堪為郎中,給皇帝當侍衛。隨后,張堪又被任命為皇帝左右傳達事務的近侍,相當于高級智囊團成員。
東漢初年,群雄割據。軍閥公孫述擁兵40萬,割據益州,在成都自立為帝。光武帝兩次出兵征討,都沒有成功。公元36年,光武帝命令張堪帶領七千騎兵,以軍師之名,陪同大司馬吳漢討伐公孫述。途中,張堪又被任命為“蜀郡太守”。
征討大軍入蜀后,僅剩七日口糧。大司馬吳漢主張退兵,待糧草問題解決后再作打算。在這進退失據的關鍵時刻,張堪審時度勢,研判大局,竭力主張立即進軍。他對吳漢說:“公孫述必敗,宜急行軍。”張堪幫助吳漢出謀劃策,定下了引蛇出洞、速戰速勝的用兵策略。漢軍行至成都門外,士兵都裝作無精打采的樣子,故意示弱,引誘敵人。果然,公孫述中計,親自率兵出城追擊。突然一聲號令,埋伏左右的漢軍蜂擁而上,將率軍離開城池的公孫述斬于馬下,大獲全勝。成都被攻破后,張堪先行進入。他把守住城池,清點府庫,保管珍寶,將府庫中的財物一一登記上報,沒有私占分毫。他還安撫成都的官吏百姓,為平定蜀地立下了汗馬功勞。
后來張堪官拜漁陽太守,出兵擊破匈奴,使漁陽郡得以安定太平。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張堪進而在今天的北京順義地區發動群眾開墾了八千頃良田,鼓勵百姓耕作以實現生活富足。他在漁陽引入蜀地的優良稻種,親自教民栽種。為了使大片稻田得以灌溉,他還在當地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確保糧食連年豐收,使漁陽郡強民富,百姓安居樂業。人們編唱歌謠說:“桑樹沒分枝,麥穗開兩支,張君當太守,百姓樂悠悠。”
多年后,光武帝在京城聽取各地負責監督政情的官員匯報時,蜀郡計掾(相當于現在的審計局長)樊顯向他講述了張堪的情況:“漁陽太守張堪,以前在蜀都的時候,就以仁德惠及下屬。他的聲威能夠討伐奸惡。從前公孫述被打敗時,被繳獲的珍寶堆積如山,張堪手中掌握的東西,足夠十代人享受富足生活。而張堪離職的時候,乘坐的是一輛折轅的車,全部行李只裝滿一只布口袋而已。”光武帝聽后嘆息良久,于是征召張堪。
遺憾的是,皇帝剛要重用張堪,張堪卻生病去世了。張堪從公元27年被光武帝任命為郎中,到公元46年卒于漁陽任上,在東漢初年為官20年,心系百姓,政績卓著。張堪的去世,是朝廷的一大損失,老百姓深感哀痛。皇帝也為張堪的離世痛惜不已,下詔褒揚他,并賞賜布帛一百匹。
? 張堪讓出了數百萬家財,放棄了十代人的榮華富貴,南征北戰,治理有方,郡內安定太平,百姓富足,他用自己的行動演繹出長盛不衰的廉潔佳話。(維宏)
- 2023-02-13孔奮:為官富庶之地,始終兩袖清風
- 2023-02-09宣秉:皇帝設置專屬坐席的監察官
- 2023-02-06祭彤:立大功不表功,不可無功受賞
- 2023-02-01貢禹:推舉賢德之士和廉潔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