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均,字仲虞,東漢東平任城人,人稱“白衣尚書”。
鄭均出生于東漢年間,祖籍在今天的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他的兄長在縣衙里做小吏時經常接受別人的請托,收受別人的錢物,鄭均看在眼里,憂在心上。他多次不厭其煩地苦心規勸,但兄長固執己見,對弟弟的勸說充耳不聞。
鄭均決定用實際行動感化哥哥。他收拾好行囊,辭別了兄嫂,離開安逸的家,去給大戶人家做了傭人。一年多以后,鄭均風塵仆仆地回到家里,把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和布帛,一文不少地交給兄長,懇切地說:“錢是身外之物,失去了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再次得到,但做官如果貪贓枉法必定會受到律法的處罰,那就愧對父母的生養之恩,也會將自己寒窗苦讀的辛勞付之東流。”兄長聽了弟弟的話,百感交集,悔恨萬千,從此廉潔自律,克己奉公,成為當地人人稱頌的清官。
鄭均仁義忠厚,情深義重。為官清廉的哥哥去世后并沒有留下多少家產,鄭均便義不容辭地承擔起贍養寡嫂、撫育孤侄的責任。對他們,鄭均敬愛有加,盡心竭力,贏得了鄰里鄉親的交口稱贊,大家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并廣為傳頌。當地官員也被鄭均的高風亮節打動,紛紛推廣他的善行義舉,將他的“孝廉”事跡上奏皇帝。
在漢代,“孝廉”是中央選拔官員的一條重要標準,州、郡官員先后邀請鄭均入仕為官。而鄭均卻認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于是常常稱病在家,不肯應招。后來,為了擺脫征召,鄭均竟然偷偷跑到河南濮陽躲了起來。
公元78年,丞相司徒鮑昱親自召鄭均入朝為官。這次,鄭均不得不答應了。面對高居相位、于己有知遇之恩的當朝丞相,鄭均同樣剛正不阿,直言進諫。3年后,鄭均的才德又被朝廷發現并被任命為尚書,這次是直接在皇帝身邊工作。面對九五至尊的當朝天子,鄭均同樣敢于直言進諫。后來他因病乞求告老還鄉,朝廷授予鄭均議郎官銜,準許他退歸鄉里。朝廷還專門詔告當地太守:“議郎鄭均,自我約束,安貧樂道,恭儉整肅,此前任職機密,因病還鄉。他堅守善念,至老不解,特賜予其谷物千斛。”
公元85年,皇帝東巡經過任城時,親自到到鄭均家中看望慰問,并當面賜他終身享受尚書俸祿。鄭均以白衣之身享受尚書厚祿,因此被人們尊稱為“白衣尚書。”
?白衣象征著一種精神,彰顯著一種品格。“白衣尚書”鄭均高風峻節,淡泊名利,潔身自律,后世以“風流清高”、“掩映天下”評價他。(維宏)
- 2023-02-20居安思危 未雨綢繆 時刻充滿憂患,不是消極悲觀
- 2023-02-22與弟弟爭死的趙孝
- 2023-02-15張堪:不貪戀財富的好官
- 2023-02-13孔奮:為官富庶之地,始終兩袖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