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畫家劉松年《山館讀書圖》(資料圖片)
南宋夏圭《梅下讀書圖》(資料圖片)
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國人熱愛讀書,崇文重教。古人總結了不少讀書的方法,留下了許多讀書的美談。
樂在其中 得意忘言
為中華文化塑造了一座永遠令人神往的桃花源的陶淵明,是一位相信開卷有益的讀書人。陶淵明在年過五十經歷了一場病患后,給兒子陶儼等人寫過一封家書,回顧平生經歷,提及自己“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能夠讓陶淵明感到歡樂的,除了欣賞自然之美景外,便是讀書。
陶淵明讀書頗有特色,他有一篇具有自傳性質的《五柳先生傳》,說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如今被理解為一種潦草敷衍的讀書態度,但在當時的語境中,不求甚解卻有其他意涵。
漢代重視儒家經典的研究與教育,注重字句訓詁與名物考證,以致對于經典的解釋越來越繁瑣,東漢一位學者釋《尚書·堯典》,僅“堯典”二字就洋洋灑灑寫了十余萬言。這種讀書方法看到了一棵樹的挺拔,卻不見整片森林的壯觀,同時完全脫離實際,只在書中打轉,無法用新的時代精神來增益經典的內涵。到陶淵明所處的魏晉時代,這種讀書方法不再被推崇,一種新的風尚興起了,讀書要得其精華,領會宗旨、要義,卻不必拘泥于一字一句的意思,況且語言本身也是有局限性的,陶淵明自己便說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書凝結了人類的智慧,只要開卷,一定能有所收獲,不僅陶淵明如此想,宋太宗趙光義也如此想。中國古代典籍豐富、類型齊全,其中有一個類型稱為“類書”,明朝的《永樂大典》是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宋朝也編纂了幾部流傳到后世的著名類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被稱為宋代四大類書。
《太平御覽》初名《太平總類》,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55部,共一千卷,包羅萬象,旁征博引,可以看成是一部百科全書。《太平御覽》“備天地萬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亂興廢之由,道德性命之奧”,很有價值。宋太宗在聽政之余,每天要讀此書三卷,如果有事未能讀完三卷,會在閑暇時補讀。有臣子勸諫日讀三卷太辛苦了,宋太宗說:“開卷有益,不為勞也”,他計劃用一年時間讀完此書。
與書相隨 陪伴成長
古人讀書不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書籍是很昂貴的,借書、抄書是十分常見的事。宋代重新豎起古文運動大旗的歐陽修,由母親撫養長大,家中貧困,母親用荻管教他在沙地上寫字,這便是“畫荻教子”的故事。這樣的家庭條件,自然家中缺乏藏書,幸好隨州城南的李家富有藏書,且愿意借給歐陽修。歐陽修借到書后,邊讀邊抄,留下一份副本,如此加深對一本書的印象,竟能很快背誦。
正是在李家,歐陽修在一個破損的舊書簍中,拾到了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這本書“脫落顛倒無次序”,歐陽修請求李家能讓自己把這本書帶回閱讀。歐陽修讀過之后,“見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此時的歐陽修對韓愈的古文已生敬佩之心,雖然未能有精深的見解,但已被其浩大的規模所震撼。
歐陽修17歲時科考失敗,煩悶中取出所藏韓愈文集再次閱讀,這一次有了新的認識,他感嘆:“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他責怪時人未能重視韓愈的古文,但也不得不向現實妥協,因為要獲取功名就得學會寫時文,歐陽修說要是自己考上了進士,一定要認真研讀韓愈的古文。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24歲的歐陽修終于考中進士,在洛陽為官,與一些志同道合者寫作古文。他再次取出所藏韓愈文集,歐陽修獲得這本書時已經殘破了,他遍求其他人所藏韓愈文集進行補綴、校訂,足見他對此書的珍視。有的書在當下并不見得有人欣賞,但只要是金子終有發光的那天,歐陽修說“韓氏之文沒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蓋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蔽于暫而終耀于無窮者,其道當然也。”
晚年的歐陽修,已是家藏萬卷的藏書家,再不缺書讀了。萬卷藏書中,只有兒時獲得的《昌黎先生文集》是舊物,他最為珍惜,這是陪伴他一生的書籍,也是引領他一生的書籍。在我們的生命中,不難找出一本深刻影響我們的書,但能夠陪伴一生并在人生不同階段提供靈感、安撫心靈、給予力量的書,卻并不易得。歐陽修足夠幸運,在書中遇見了韓愈這顆偉大的心靈。
焚膏繼晷 發奮讀書
被蘇軾贊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極重視讀書。韓愈的詩深險怪癖,并不好讀,卻有一首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符讀書城南》,這是韓愈寫給兒子韓符的詩,開篇即說“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讀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在韓愈看來,是否讀書學習會讓兩個天資差不多的人差距越來越大。韓愈希望兒子發奮讀書,而韓愈本身也是發奮讀書的代表。
韓愈三歲而孤,隨長兄一家生活,不久長兄亦過世,由其嫂撫養長大,韓愈很早就領悟到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其命運。后來,韓愈在任國子學博士時所寫的《進學解》中,“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堪稱他發奮讀書的寫照。古代有一種叫日晷的計時儀器,通過日影來確定時間,只能在白天使用。白天讀書,尚可依賴日光,夜幕降臨,必須點上油燈,焚膏繼晷說的就是日以繼夜讀書。
韓愈讀書廣博,他自己說“少好學問,自五經之外,百氏之書,未有聞而不求、得而不觀者”,既如此廣博,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留意書中所有細節,韓愈提出了“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的讀書方法,提要鉤玄這一成語即由此而出。紀事的文章,閱讀時要提煉出要點,紀言的文章,閱讀時要探尋作者為何這么說,作者如此說的目的何在,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脈絡。
發奮讀書者能夠耐得住寂寞、抵擋住誘惑,克服各種不利的條件,在艱難的處境中也能讀書不輟、志向不改:西漢大儒董仲舒,專心致志讀書,三年不窺園,不知美景竟就在身旁,因為在書中他發現了新的風景;西漢的匡衡,沒有蠟燭照明讀書,鄰家有蠟燭,他想出鑿壁偷光的辦法讀書;東晉的車胤,夏夜捕捉螢火蟲用來照明讀書,同時代的孫康,冬夜借雪映射出的光讀書,兩人都學有所成;宋代的范仲淹,少年時離開母親,只身去外地讀書求學,每日飲食十分拮據,煮粥待其冷凝后,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佐菜只是簡陋的咸菜而已。
目不窺園、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劃粥斷齏,這些成語的背后,是中華民族對書的熱愛、對知識與學問的敬重,這種崇文重教的傳統鼓勵人們讀書,鼓勵人們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
家訓家風 修身利行
在書中,一個人能夠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一個家族亦可找到繁榮興盛的秘訣。中華民族素重家風傳承,許多古代家訓都將讀書作為重要內容,或申明讀書的重要意義,或闡述前輩讀書的心得體會。
《朱子家訓》是中國古代家訓名篇,它只有五百來字,言簡義豐,對仗工整,古人對此家訓的喜愛,甚至全篇雕刻在屏風上,陳列在廳堂中,方便讓家人隨時看見。《朱子家訓》中說:“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為官心存君國,豈計身家。”只為科舉功名而讀書是功利的,一旦中舉,十年寒窗苦讀有了結果,許多人便不再讀書,轉而埋首于名利場中,如此便是拋去了寒窗苦讀的圣賢之書,圣賢的教誨成了耳旁風。失去了仁義之道的讀書,不再是真讀書。
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有專門的篇章論述讀書。作者顏之推是一位博覽群書、著述豐富的學者,他的經歷十分坎坷,一生輾轉于蕭梁、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幾度被俘,生命系于他人之手,靠著自己的文化修養,他屢次化險為夷。經歷亂世的漂泊,他更加確信讀書的意義。
在《顏氏家訓·勸學》中,顏之推說“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他引用當時俗語“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諸般技藝中,“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在顏之推看來,“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倘若一個人不知奉養親人,那么去看看書中是如何講的,就知道奉養親人的意義及如何奉養親人,但關鍵是要將書中得到的見解、知識用于實際。他反對“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古人推崇耕讀傳家,耕作讓身體得到鍛煉,讀書讓精神得到鍛煉,兩者缺一不可。耕作的成果寫在廣袤大地上,讀書的成果寫在浩瀚的典籍中,寫在我們的心靈中。
三墳五典,經史子集,文脈綿延,讀書致遠。(陳彧之)
- 2023-03-10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扎實推進“三抓三促”行動
- 2023-03-10甘肅省紀委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舉行集體學習(擴大)會 專題學習研討黨章和黨內法規?
- 2023-03-10甘肅代表團審議“兩高”工作報告
- 2023-03-10學習詞典·2023全會兩會丨四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