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質,字文德,楚地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官至荊州刺史、征東將軍。
如今,在甘肅慶陽市鎮原縣還流傳著一首民謠:“天下胡姓出安定,安定胡姓出臨涇。臨涇胡姓哪里尋,皇后灣和胡家坪。”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安定胡氏開始顯貴,代表人物是胡質、胡遵家族。今天我們說說祖籍鎮原縣的清官胡質。
據胡氏族譜記載,胡質先祖從安定郡遷徙到了江淮一帶的九江郡壽春縣,所以史書上記載胡質是壽春人,但胡氏族譜把他歸于安定胡氏。
胡質年輕時在州郡任職,與蔣濟、朱績齊名,在長江、淮河一帶很有影響。后來蔣濟任別駕,出使見曹操。曹操問:“胡敏年歲較大,該有子孫了吧?”蔣濟說:“有個兒子叫胡質,處理大問題不如父親,但處理小事情很心細,超過父親。”于是曹操召任胡質為頓丘令。
胡質擔任丞相東曹議令史,州里請他為治中從事。作為州刺史的高級佐官,胡質的地位僅次于別駕。將軍張遼與其護軍武周有矛盾。張遼請胡質出任幕僚,胡質以病推托。張遼很不解,問胡質:“不少人稱贊你人品不錯,我也有心與你結交,讓你做官,你為什么辜負我的厚意呢?”胡質笑著說:“是我不敢和將軍交朋友。”“不敢?”張遼莫名其妙地反問。胡質鄭重地說:“交朋友,要看朋友的大節,才能保持長久的友誼。您原來與武周將軍的友誼,眾人皆知。武周為人雅潔,您卻因一點小事與之反目。我和他相比,才疏學淺,怎能讓您長久信賴呢!與其結交不久又絕交,倒不如干脆不結交!”張遼聽后,很受觸動。他前思后想,感到胡質語重心長,既慚愧又感激,便與武周重歸于好。胡質敬仰張遼知錯而改,也與他交為朋友。
黃初年間,胡質遷任吏部郎,又任常山太守。每有軍功賞賜,胡質都分給將士吏卒。他在常山郡9年,官民安適,將士聽命,一派興旺景象。
后來胡質升任荊州刺史,加振威將軍頭銜,賜關內侯爵位。吳國大將軍朱然圍困樊城,胡質帶領輕兵趕赴急難。眾人都認為敵軍鋒芒正盛,不可急于進軍。胡質卻說:“樊城城墻低矮,駐兵很少,應當快速進軍,作為他們的外援。否則,樊城就危險了。”胡質率軍對陣圍困樊城的敵軍,大大緩解了樊城的軍事壓力,穩定了城中軍民人心,為下一步軍事行動贏得了戰術緩沖。
胡質生性沉穩質樸,不以自己的高尚節操去要求他人,所到之處深受愛戴。嘉平二年,胡質逝世,家中沒有多余財物,只有朝廷賞賜的衣物和幾個大書箱。軍師把胡質的情況上奏朝廷,朝廷追封胡質為陽陵亭侯,賜予采邑百戶,謚號貞侯。嘉平六年,皇帝再次下詔表彰胡質的清廉品行,賜予他家錢財和谷物。
? 胡質為官清正節儉,不以自己的高尚節操去要求別人,這種品格難能可貴。
- 2023-03-20以勢交者,勢傾則絕 以利交者,利窮則散
- 2023-03-20徐邈:面對高位不動心
- 2023-03-15王修:亂世中少有的忠義之士
- 2023-03-13毛玠:選人用人不看虛名不論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