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群書治要·尚書》刻本書影。(資料圖片)
《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美譽。《尚書》垂世立教,上至唐虞,下至秦穆,內含“典”“謨”“訓”“誥”“誓”“命”。《尚書》文本有亦經亦史的特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滿招損,謙受益”“玩人喪德,玩物喪志”等言論體現出德為政本、敬德保民、勤儉戒貪、任賢尚公、明德慎罰、刑以弼教等治道思想,反映出中國古代先賢的德治理念。我們可從其中汲取智慧,在提高自身品德修養的過程中實現修己安人。
修齊治平 尚公任賢
治國必先修己,修身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尚書·堯典》記載,堯帝誠信謙和、恭謹禮讓,德行的光輝普照四方。他弘揚美德、親睦九族,又使賢明之士得到任用,四方各國協調和順,民風民俗也變得十分和諧。細而品之,文中“克明俊德”謂堯能夠顯揚修身之德;“以親九族”指堯帝能把修己用于齊家,使親族和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言堯帝將修身、齊家之功效擴至治國;“百姓昭明,協和萬邦”言國治而后天下平。從中可以看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內向外,層層推演,層層遞進。
家國天下本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其中的基礎便是修身。《尚書·伊訓》亦言:“立愛惟親,立敬惟長,始于家邦,終于四海。”愛敬之風起始于家庭和邦國,最終擴展到整個天下,強調自身修養的提高是治理水平提升的前提。為政者應從自身做起,敬愛親長,將仁愛之心推己及人,從而達到家齊、國治、天下平的效果。
修身之要,正心為本。為政者必須要有一顆公心,尚公方能任賢,以公心從政,落實到行為上自然不能以自己的私意為考量前提。根據《尚書》的記載,堯帝在選擇自己的接班人時,聽說民間有一位賢人虞舜,于是多次用難事來考察他能否勝任。堯帝讓他傳布“五典”,以美德教化百姓;讓他攝理百官事務,迎接來朝的賓客;讓他進入山林,接受風雨的考驗。虞舜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堯帝認為虞舜的德行和才干可以擔當,就在太廟舉行了禪讓儀式。舜接受禪讓以后,繼承了堯的治國之道,向四方首領虛心請教,咨詢政事,并招賢納士,讓眾多賢能的人都匯集到自己身邊。堯帝禪讓虞舜,卻不傳其子丹朱,這是因為他認為不能損害天下人來使一人得利。他始終以大局為先,以公心為上,以百姓的利益為重。
《尚書·太甲下》言:“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意思是說,不論別人說的話是否迎合你的心愿,都要從是否符合道義的角度來考求。黨員干部對待公務要時時守住公心,事事出于公心,以大局為重,做到嚴以修身、嚴以律己,樹立良好家風,在工作中率先垂范,當好人民的勤務員。
克勤克儉 無怠無荒
貪欲是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的絆腳石。貪則辦事怠惰、不公,也勢必影響人民群眾的利益。《尚書》警示執政者務要戒除貪逸、貪名、貪利、貪酒、貪物、貪玩等惡習。
《尚書·大禹謨》中談道:“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不要違背正道來求得民眾的夸贊,也不要違背民眾來順從自己的私欲。前者說明為政者不要因為好名而做出違背正道的事情,后者強調不要放縱私欲,這樣會使百姓受損。
《尚書·五子之歌》記錄了“太康失邦”“后羿代夏”的故事。太康好游獵,久出不歸,民眾生怨。有窮國國王后羿便取代了他的政權。五個兄弟怨恨太康,追述大禹的訓誡而作歌。其中一首為:“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意思是,執政者如果在內迷于女色,在外迷戀游獵,沉湎于美酒、淫樂,追求高大的宮室、奢華的住所,這幾種情況但凡染上一種,沒有不亡國的。
在《尚書·伊訓》中,伊尹回顧了先王制定的綱紀,將三種惡劣風氣、十種劣行定為“三風十愆”,讓大家引以為戒:有膽敢經常在宮中觀賞舞蹈,在家中醉酒高歌的,叫做巫風;有膽敢貪圖財物、女色,經常游樂圍獵的,叫做淫風;有膽敢輕慢圣賢的言論,拒絕忠直的規勸,疏遠年老德高者,親近小人的,叫做亂風。這三種風氣、十種劣行如果沾染其中之一,國家就會陷入危險。
《尚書·旅獒》記錄了周武王滅商以后,開辟了通往西部周邊少數民族的道路。西方的旅國用當地名貴的獒犬前來進貢,但是正在做太保官職的召公覺得這個禮物不能收,于是作《旅獒》,提醒周武王“玩人喪德,玩物喪志”,要時時處處以慎德為本,不要開啟玩弄奇巧異物的風氣。比起重視遠方的珍寶,重視賢能的人才,國家才能安定。一心一意把國家治理好,遠方的人們自然愿意歸附。
《尚書·酒誥》則記錄了殷商滅亡不久,文王之子康叔被封衛國時宣布戒酒誥詞的故事。康叔被封時,尚且年幼,周公擔心康叔飲酒腐化,就讓康叔在衛國宣布戒酒令,只有祭祀時方可飲酒。
除了警戒為政者不要縱欲,《尚書》還勸告為政者要時刻勤勉上進,不可懈怠,并以勤儉節約為美德。《尚書·無逸》寫道,周公在還政給周成王之際,提醒周成王不要貪圖安逸,要知稼穡之艱難,知小民之疾苦。唯有不斷進行自我凈化,才能免于商朝被周取代的結果。
莫生貪惰意,休起荒怠心。領導干部應以身作則,克制過分的物質欲望,在生活上勤勉儉樸,在工作中勤于政務,不能怠慢和松懈,真正去了解民生,掌握真實情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辦事。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初心本色,永得人民擁護。
不矜不伐 日新己德
領導干部能夠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極為關鍵。《孝經》言:“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當身居一定職位時,唯有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才不會有傾覆的危險。
《尚書》中不乏教人謙虛的句子,在《尚書·大禹謨》中,舜帝囑咐大禹:“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這是在說,禹推善讓人,反而不失其能;有了成績不居功,反而他的功勞誰也無法否認。《尚書·說命中》說:“有其善,喪厥善;矜其能,喪厥功。”當一個人自恃其功的時候,反而會在別人眼里喪失功績。
《尚書》亦用歷史證明了“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的盛衰之道。《尚書·大禹謨》記載,三苗部族殘害百姓,道德淪喪,舜帝曾經派大禹去征討三苗。三苗雖然暫時被武力震懾住了,但并沒有完全被征服。伯益建議說:“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至誠之心是可以感化人的,禹接受了這個建議,隨即撤回了軍隊,對三苗進行禮樂教化,后來,三苗終于主動前來歸順。可見,耀武揚威沒能使對方屈服。放棄武力,以德感懷反而使人心服口服。《尚書·湯誥》記述了商湯滅夏后放逐夏桀,認為自己有愧于古賢之德行,悔其過曰:“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商湯盛德,依然恪守常法。而商紂王目中無人,自以為天命所歸,雖有“億兆夷人”,終是“離心離德”,軍隊臨陣倒戈。
以史為鑒,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在學習上不自滿,在生活中平等待人,遵規守紀,避免在取得成就后驕傲自滿,方能行穩致遠。
好生惡殺 刑期無刑
孔子曾說“仁者愛人”,希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親善友好,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政者在制定政策時要發用仁愛之心,充分發揮以德感人、以德教化的作用,以人心向善、社會和平安定為導向,教化人們,而不是單純為了懲戒人們。
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表示,審理訴訟案件,自己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希望能夠以德化人。《尚書·大禹謨》中記載,“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協于中,時乃功,懋哉。”使用刑罰是為了以后能夠不用刑罰,讓民眾合于中正之道。《尚書·呂刑》亦言,斷案需要公心,要以憐憫之心、謹慎之心判決案件,比起口才好卻巧言善辯之人,賢明良善之人才適宜斷案。
道德教化能防治禍患于前,領導干部當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人們成為內心良善的好人,比對犯錯之人處以嚴厲懲戒更有長遠助益效果。
《尚書》呈現了虞、夏、商、周的興替盛衰狀況,其經史互參互證的文本特質展現了“德立則國治,德失則國危”的歷史規律。堯帝“允恭克讓”,國家興盛;太康貪圖玩樂,喪失政權;夏桀暴虐無道,商湯取代;商湯以仁愛立國,不拘一格任用出身卑賤的伊尹,國家興盛;伊尹勸扶太甲,使其改邪歸正;商高宗武丁重用能臣傅說,實現“武丁中興”;紂王荒淫無度,百姓離心離德,終又被周所取代;周公輔佑成王,東征平叛,勸王以德,天下安定。此類事件記載,體現了執政者立德修身與王朝興衰的面貌,突顯了修身立德、推行德政的重要性,值得黨員干部學習借鑒。(作者: 葛斯青)
- 2023-05-12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要負責人就《中央巡視工作規劃(2023-2027年)》答記者問
- 2023-05-12廣安觀潮 | 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找準職責定位
- 2023-05-10深度關注 | 嚴查利用“代理人”貪腐
- 2023-05-10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營業如何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