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虛懷觀一是,與人和氣察群言”,是明代楊繼盛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提煉出來的一副對聯,意思是為人處事要謙虛,待人要心平氣和,要觀察、思考旁人的做法、言論,廣泛察納意見建議。
察群言、聚眾智,自古及今都是為政之道。早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其兵法著作《便宜十六策·視聽》中就說:“為政之道,務于多聞,是以聽察采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士,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在革命戰爭時期,賀龍同志總結我軍能夠以弱勝強的原因時說:“除了靠我們部隊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勇敢精神而外,主要的就是靠了個‘大家想辦法,人人出主意’的軍事民主。”
察,《說文解字》注:復審也。賈誼《新書·道術》曰:“纖微皆審謂之察。”其本意是仔細看,細致深刻地觀看。察,是一種科學有效的調研方法,能夠從“群言”中發現問題,找到癥結,汲取智慧和營養。
察是一種心態,要虛懷若谷,態度誠懇。“群言”是來自各方面的聲音,有的委婉,有的坦誠,還有的是反對意見。想察納雅言就需要有寬闊的胸襟,拿出誠懇的態度,與人平等交流,這樣才能讓人敞開心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倘若擺出一副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傲慢態度,不僅聽不到真實的聲音,還會讓人心生反感,拉遠了與群眾的距離,就達不到“察”之目的。毛澤東同志就曾說過:“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觀色,而是要虛心體察,這樣才能從群眾中吸取智慧的力量。”
察是一種姿態,要俯下身子,眼睛向下。王充《論衡》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項政策制定得怎么樣,落實得好不好,有哪些盲點、堵點、難點,基層群眾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刻,也最有發言權。這就需要領導干部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下定“眼睛向下”的決心,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群眾家中,聽取各方面意見,立體式進行分析、三思而后行,防止自以為是、一得自矜。
察是一種常態,要勤于調研,“多沾泥土”。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但要傳好、用好,非下一番苦功夫、真功夫不可。為治理好蘭考的風沙,焦裕祿到現場查風口、探流沙,走訪災情;為改變東山的面貌,谷文昌下鄉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為帶領百姓走上致富路,黃文秀挨家挨戶走訪,和群眾一邊干農活,一邊商量脫貧計策……實踐證明,基層是智慧的“富礦”,群眾中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勤下基層,腳上“多沾泥土”,總能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永遠是我們鮮活思想的源泉。凡屬正確的意見,必須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在群眾中堅持下去。常察群言、廣集眾智,虛心向群眾請教,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善于從“不同意見”中找準問題的癥結,我們就沒有什么疑惑解答不了,沒有什么困難戰勝不
- 2023-05-15持勝之道在憂懼
- 2023-05-15學習進行時丨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二)
- 2023-05-12霸道行權走不通
- 2023-05-10廣安觀潮 | 持續深化理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