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對中國歷史進行了全面審視,概括指出中華文明具有五個突出特性,即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深邃的歷史維度和深層的文化思考,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論性。每一種文明,都有與眾不同的發展道路和價值取向。歷史看似已經遠去,卻仍然深刻影響著現實。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應當從悠久歷史中汲取奮進力量,繼續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中國古代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編撰與研究傳統,歷史研究不僅是重要的學術領域,而且發揮著政治上的資政功能、社會中的教化功能。中國古人審視歷史,是站在文明的高度,站在貫通的立場,整體審視歷史,并由此形成了通史的優良傳統。比如,司馬遷寫作《史記》,所想達到的理想境界就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也因此成就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時間上,《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司馬遷所生活的西漢武帝的縱通脈絡。在空間上,則記載了當時西漢所認知到的地理世界,其中就包括張騫出使所“鑿通”的西域。因此,通史的通,不僅是時間的縱通,還是空間的橫通,是時空交織下人類世界的會通。
學習理解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同樣應該站在歷史維度上。過去對古代國家的審視,往往站在民族國家的角度。事實上,在古代扮演主要角色者,是擁有廣闊疆域、多種族群、多元文化的王朝國家。王朝國家以建立龐大政權、施行文明德化作為其政治合法性。古代中國之所以是最穩定的王朝國家之一,正由于具有強烈的內聚性特征。我國古代中心地區,是黃淮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在廣闊而平坦的平原地帶,發展起先進的農業經濟,相較于周邊地帶具有經濟優勢。歷代中原王朝憑借經濟優勢及整體國力,不斷加強與邊疆地區交流融通,推動經濟社會一體化。周邊族群或者政權,受中心地區經濟和文化的吸引,不斷融入中心地區。這種雙向融通,推動我國逐漸成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文化昌盛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在古代世界長期保持領先,文明內涵與制度體系也保持了長期連續性。
因此,相比于其他文明,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呈現出穩定因革而非劇烈變革的歷史特征,在繼承中有發展,在連續中有創新,推動中華文明在連綿不斷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發展至更高的歷史階段。相對于變革之路,因革之路更好保障了社會穩定,能夠減少社會動蕩與資源內耗,既有利于維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又能推動社會財富不斷積累發展。事實上,由于古代中國體量龐大,每一次創新所帶來的歷史變化,都會產生巨大規模效應,促使中華文明不斷煥發蓬勃生機。
正由于我國古代長期保持穩定與發展,因此無論國家疆域,還是政治體制,都保持了長期的統一性與向心力,各民族人民保持了長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近代以來,在西方資本主義沖擊下,眾多古老文明先后土崩瓦解,并由此產生了領土糾紛、民族矛盾、宗教沖突等各種問題,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卻能在保持主體疆域的基礎上,實現了向現代國家的成功轉型,這與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各民族具有強大凝聚力向心力,都是密切相關的。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功、贏得全球矚目,也與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密切相關。
長期保持統一的古代中國,致力于國內的民族交融與對外的文化融合,促進形成了多元燦爛的文化格局。由于長期保持經濟文化優勢地位,古代中國形成了平和安全的國際心理,并不謀求對外擴張與殖民,而傾向于通過政治、經濟、文化等手段,推進區域經濟乃至國際經濟一體化,推動鑄造世界文化體系。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古代中國都呈現出很強的包容性與和平性。中國古代的民族觀念,集中體現在“華夷之辨”,這里的“辨”是指辨析,即辨析華夷之間的同異。在我國古人看來,華夷之間的差異并非源于種族,而是源于文化。只要文化上能夠融通,價值觀念上能夠契合,那便是一個民族共同體。因此,我國古人十分強調不同民族間的相通性、流動性與一體性,也就是所謂“華夷一家”。傳統的民族觀念與歷史實踐,為當前我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富滋養。在對外關系上,我國古代一直崇尚“天下一家”,形成了“親仁善鄰”的互利立場、“和而不同”的外交原則、“懷遠以德”的外交方式、“燮和天下”的外交理想,成為今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寶藏。
從古至今,中國的發展道路就具有自身的突出特性,我們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應當自覺關照中國歷史,汲取歷史智慧,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前對于歷史學的研究,應當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揭示中國歷史道路的內在邏輯、中華文明的核心內涵。不同文明都在自身歷史道路的基礎上,生發出具有各自特色的認知模式與學術體系。當前對于這一事實的強調與揭示,并非出于簡單地反對“歐洲中心論”,而是出于多視角審視世界歷史的必然訴求。西方學術體系是西方社會伴隨資本主義的興起,依托西歐歷史經驗而逐漸構建起來,并依托西方的強勢力量,逐漸推廣于全世界,成為普遍的知識體系。一方面,西方學術體系反映了世界近代化的歷史道路,是與傳統學術體系不同的現代學術體系,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另一方面,西方學術體系受到西方歷史經驗的深刻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這種局限性在相當程度上會導致非西方文明對于自身文明一定程度的誤解。
如果從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出發,我們便能夠更客觀地認知中國歷史。崛起于西歐的民族國家話語體系,強調民族之間的差異性、宗教之間的對立性、國家之間的斗爭性、國際秩序的分化性。中國古代的王朝國家,強調民族之間的共通性、文化之間的融通性、政權之間的和諧性、國家秩序的一體性。因此現代中國的發展,在政治體制、經濟形態、文化面貌、對外政策等多個方面,一再呈現與西方國家的巨大差異,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道路,并努力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
因此,當前中國的歷史學者,應當從中國歷史本位出發,全面、整體、系統、深入地審視中國歷史的獨特道路與文明特征,在此基礎上,傳承弘揚中國歷史學優秀傳統,借鑒世界其他文明的優秀史學理念,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之中,打通歷史與現實,接續傳統與現代,構建既反映中國文明獨特內涵,又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歷史維度與傳統智慧。(趙現海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 2023-10-26新乘組 新挑戰
- 2023-10-26省紀委監委召開鄉村振興領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專項整治交流座談會
- 2023-10-26良好政治生態就是最好營商環境
- 2023-10-16駐省政府國資委紀檢監察組:實調研護航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