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國之大者”,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在日前舉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為什么說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正當其時?如何開創金融高質量發展新局面?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尹振濤、副研究員董昀。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者:為什么說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
董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秉持系統觀念分析經濟金融現象,對經濟與金融的關系進行了深刻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標志著我們黨對金融本質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肌體”與“血脈”的比喻,生動刻畫出經濟與金融休戚與共的關系:金融體系將作為國民經濟“血液”的貨幣資金輸送到經濟“肌體”當中,服務于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肌體的健康反過來也為血脈暢通提供了堅實基礎,為金融業的繁榮創新創造出大量需求。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這就意味著在經濟和金融的循環流轉中,實體經濟發展是根本,金融服務是支撐。一方面,金融之于經濟,起到的是服務性、支撐性的作用,通過利用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媒介功能來引導儲蓄資源跨主體、跨空間轉移,并且將儲蓄有效轉化為投資,助力經濟繁榮與穩定。另一方面,經濟之于金融,起到的則是決定性作用,是決定其能否興旺強盛的第一性、主導性、基礎性因素,沒有雄厚的實體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經濟運行作為根基,金融發展便無所依托,就成為無本之木。
記者:為什么說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正當其時?
尹振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全局出發,加強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和統籌謀劃,推動金融事業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近年來,我國金融行業快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金融業增加值占比不斷增長,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提高。金融在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滿足人民群眾金融服務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取得重要進展,金融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規模位居全球第一,股票、債券、保險規模位居全球第二,外匯儲備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另一方面,從國際競爭力上看,我國離金融強國尚有差距。我國金融體系“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問題依然存在,面臨著金融行業結構不夠均衡、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市場機制不夠成熟等挑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金融高質量發展。此次會議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既是表達了對前期工作的肯定和自信,也為金融業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和目標。
董昀:金融改革發展事業穩健前行,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我國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金融業運行總體平穩;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掛牌,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健全;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金融領域制度改革持續發力;金融市場展現出更為開放的姿態,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金融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在推進強國建設中,金融的作用更加凸顯。無論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等,都需要金融高質量發展作為強有力支撐。必須以新氣象新作為推動我國金融“強起來”,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八個堅持”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精髓要義,為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記者:如何理解“八個堅持”的實踐成果理論成果?
董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重大戰略論斷,并凝練出“八個堅持”的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八個堅持”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精髓要義,為做好金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方能彰顯金融工作的政治性,體現金融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為切實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將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同以資本為中心的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道路區別開來,這就要求金融系統必須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擺在最高位置,為提高民生福祉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務支撐。
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意味著我國的金融發展必須植根于實體經濟,通過發揮金融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媒介功能來助力經濟繁榮穩定,并且在服務實體經濟的進程中實現金融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表明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必須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就必須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為金融創新提供適宜的環境和土壤。
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從供給側實施變革,激發活力,推動金融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更好發揮金融連接供求的橋梁和組織資源的作用,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
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就是要正確處理金融開放和國家安全的關系,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在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同時,強化重大風險領域和重大安全威脅的應對與處置,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就是要在實現經濟金融體系穩定運行的前提下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以穩定立大局,以進取謀未來,努力實現金融發展既“穩”且“進”。
記者:為何要突出強調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這五篇大文章?
尹振濤:五篇大文章對金融體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也為金融機構和金融行業指明了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
科技金融是科技進步與金融創新相結合的產物,旨在推動科技創新與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為突破科技“卡脖子”提供資金保障。綠色金融是金融業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要實踐,也是通過市場化手段實現“雙碳”目標的有效途徑。普惠金融和養老金融旨在實現金融服務的普及化和均等化,讓更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享受到金融服務帶來的便利和發展機遇。數字金融是指利用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興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金融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在平臺經濟和科技創新的支撐下,我國數字金融行業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應進一步增強實力,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
記者:為什么必須“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尹振濤:從理論上說,中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一是宏觀經濟的變化對于金融體系產生的系統性沖擊;二是金融體系內部不斷積累的風險;三是外部風險溢出。這三類風險不是孤立存在的,容易因風險疊加產生共振效應,引發更大規模和范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并提出“把握好快和穩的關系,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時度效,扎實穩妥化解風險”“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只有更好統籌金融發展與金融安全,切實加強金融監管,持續積極穩妥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才能全面推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向好。
記者:為什么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
董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金融業的責任,也是金融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推動因素。
堅持誠實守信,就是要弘揚以誠為本、以信為先的文化傳統,構建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現代誠信體系,從而有力維護金融秩序,顯著降低交易成本,有效防范重大風險。
堅持以義取利,就是要傳承發展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傳統經濟倫理,引導金融機構在服務國家戰略、履行社會責任和維護公平正義過程中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不斷增強金融體系的普惠性。
堅持穩健審慎,就是要以慎始而敬終的態度推動金融工作,力戒急躁冒進,堅持穩中求進,確保金融政策穩健有效,推動金融發展行穩致遠。
堅持守正創新,就是要守正不守舊、不懼新挑戰,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同時根據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推進金融實踐、理論和制度創新,形成創新紅利,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堅持依法合規,就是要繼承發展“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傳統文化,增強金融從業者的規矩意識、法治意識,持續推進金融制度建設,以科學有效、系統完善的金融法治體系為金融業發展保駕護航。(本報記者 李云舒 韓亞棟)
- 2023-11-13天之未雨 綢繆牖戶
- 2023-11-13最可靠的主心骨,最可愛的人民
- 2023-11-13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在北京紀檢監察干部中引起熱烈反響
- 2023-11-13甘肅切實保障特約監察員履職搭建平臺主動問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