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國經濟,要將其放在全球經濟發展的坐標系中考量。今年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
近來,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在內的諸多國際機構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預期上調傳遞出什么信號?中國如何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更多確定性?記者采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宏觀經濟形勢研究室主任劉雪燕。
我國經濟恢復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記者:11月29日,OECD發布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2.9%,低于上次預測的3.0%。當前全球經濟狀況如何?
張燕生:世界經濟開始復蘇,但面臨通貨膨脹、需求疲軟、動力不足等困境,主要表現出三個特點。
第一,2023年世界經濟比2022年更加艱難,且經濟表現有分化趨勢。從GDP增速來講,IMF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5%放緩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各經濟體間經濟增速也將繼續分化,即復蘇形勢較好的經濟體可能繼續保持恢復性增長,但一些經濟體可能會出現財政緊縮、經濟減速的情況。
第二,世界經濟增速處于長期均衡水平之下。IMF預計,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是2001年(2.5%)以來除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期間的最低水平,且遠低于全球經濟在2000年到2021年期間的平均水平3.6%。IMF還預計,全球經濟的中期增速預測值為3.1%,處于數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第三,金融風險上升。金融風險上升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全球高通脹、高利率水平。美聯儲采取激進加息的方式來控制通脹,造成很多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調整并帶來風險。2024年若美國進入降息周期,又會給全球金融市場造成新的震蕩。此外,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主權債務問題也值得擔憂。
記者:如何看待近期國際機構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普遍上調?
劉雪燕:國際機構普遍上調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期,一方面是由于前三季度我國經濟表現強于預期,經濟增長在更高水平中樞上趨于均衡。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長4.9%,環比增長1.3%,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表現亮眼。首先,區域結構、行業結構更加均衡,內需支撐進一步增強。其次,動力不斷優化,工業不斷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綠色產業動能強勁,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爆發式增長,出口結構不斷優化。第三,活力不斷增強。居民消費傾向持續回升,消費活躍度提高,企業商品、資金流通速度加快,市場預期持續改善。第四,效益顯著提高。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經濟增速0.7個百分點,企業經營迅速改善,單月利潤實現較快增長。
另一方面是由于后續經濟運行積極因素不斷積累。首先,近期我國出臺的包括萬億元特別國債在內的政策釋放出積極信號,充裕的政策空間、豐富的政策儲備、持續完善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宏觀調控政策框架,也增強了國際機構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其次,短期經濟運行信號積極。工業企業原材料、產成品“兩個庫存”狀態轉變,顯示企業積極備貨擴大生產;消費者信心指數、預期指數持續改善,消費由疫后修復逐步轉向平穩增長。三是風險隱患將持續化解。我國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為經濟回穩向好提供強力保障。
張燕生:今年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我國經濟形勢作出一系列戰略判斷,對于我們全面、辯證、準確認識經濟發展大勢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我國經濟恢復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光明。同時,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好轉主要是恢復性的,內生動力還不強,需求仍然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面臨新的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難挑戰。
國際機構預測值上調符合中國經濟實際表現。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發展階段,具備較多有利條件和支撐因素。今年我去多地調研,有兩個明顯的感受,一是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思變求變,在創新方面的行動更加自覺,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轉型升級,另外基層創新活力不減,內生動力在恢復,這都是非常積極的信號。
長期向好底氣十足,新興動能潛力十足,改革開放決心十足
記者: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從何而來?
張燕生:對于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我們可以看一個指標——全要素生產率,即所有投入要素對產出增長貢獻的能力,體現了經濟增長的空間和潛力。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近40年保持在1%左右,最近10年甚至不到0.7%。而在過去40年,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超過3%。
實現經濟增長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增加要素投入量,比如增加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屬于粗放型、外延型增長,但可投入的資源數量是有限的,資源要素不足時會遇到增長極限。另一種就是靠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屬于集約型、內生型增長。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也就是由第一種方式轉向第二種方式,更加依賴科技創新和資源配置效率改善。
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其實是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潛力的判斷。充分激發中國經濟潛力,提高相對全要素生產率,關鍵要靠改革開放、科技創新、教育和人力資本開發、新型城鎮化發展、擴大內需引發規模效應等,要繼續沿著高質量發展的正確道路前行。
劉雪燕:面對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我國穩增長政策發力顯效,改革開放堅定推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極大提振國際社會對我國發展前景的信心。今年1月至10月,中國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947家,同比增長32.1%,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士、荷蘭實際對華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10.3%、94.6%、90%、66.1%和33%。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長期向好底氣十足。14億多人口、4億以上中等收入人群形成的超大規模的,有統一語言、財稅、商品和信息自由流通的國內統一大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市場資源。完整的產業體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和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帶來的供給優勢,近9億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達到2億人的技能人才和總量居世界首位的研發人員組成的人才優勢,使我國在兼具“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雙重角色的同時向“研發中心”邁進,這是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堅實底氣。
二是新興動能潛力十足。以新能源發電設備、電池和電動汽車產業為代表的經濟新動力快速成長,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成為新的出口增長極。
三是改革開放決心十足。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高標準經貿規則,不斷完善外商投資權益保護機制,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努力打破制約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深化數字經濟領域改革等措施,堅定推動改革開放。
把互利共贏的“蛋糕”做大,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
記者:“脫鉤斷鏈”如何影響全球經濟復蘇?中國在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發揮怎樣的作用?
張燕生:近幾年,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全球供應鏈受到了需求疲軟、疫情影響、地緣政治三方面沖擊,鼓吹“脫鉤斷鏈”的少數人正在和謀求合作共贏的國際社會大多數進入一場“拔河賽”。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做到掛鉤不脫鉤、合作不對抗、開放不封閉,努力凝聚團結合作的力量,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風雨面前,中國向來逆勢而上。面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盡顯大國擔當;面對2008年國際金融海嘯巨大沖擊,中國經濟不僅屹立不倒,而且在應對中發展壯大,不斷躍上新的臺階,彰顯出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機會面前,中國向來尋求共贏。無論是舉辦鏈博會、進博會、數貿會等國際展會,還是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都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為世界提供的公共產品,核心訴求是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全球化前行,把互利共贏的“蛋糕”做大,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宣布將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一系列舉措彰顯了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接下來關鍵在于細化落實,將政策的含金量轉化為企業獲得感。
記者: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影響下,全球貿易也處于疲弱態勢。如何看待我國今年的外貿表現?實現外貿高質量發展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
劉雪燕:我國今年的外貿表現,可以從幾方面評價。一是從總量看逐步向好,今年以來,我國進出口規模逐季抬升,且月度進出口逐步向好。二是結構不斷優化,從前三季度來看,產業鏈更長、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比重為65.1%,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額占比為53.1%,提高3.1個百分點;“新三樣”產品出口額合計同比增長41.7%,占出口總額比重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三是新業態、新模式快速增長,前三季度,跨境電商進出口額同比增長14.4%,保持較快增長,21個自貿試驗區進出口額同比增長4.6%,占進出口總額比重提高至18.3%。
我國外貿高質量發展主要面臨三方面挑戰。一是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物價體系紊亂對全球市場經濟運行產生負面作用。二是地緣政治風險增加,烏克蘭危機、新一輪巴以沖突對全球政治、經濟和安全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是貿易保護主義有增無減,影響全球貿易增長。
我國外貿發展也面臨市場、產品、技術等機遇。一是“新市場”機遇廣闊。當前國際格局從低速全球化向加速區域化方向演進,我國正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持續推動區域多邊合作的領域和層次,為外貿企業開拓新市場提供了廣闊機遇。二是“新動能”潛力巨大,以“新三樣”為代表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市場廣闊。三是“新技術”積極賦能,提高外貿行業生產效率和質量,擴展銷售渠道和市場空間,為外貿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機遇。
有信心、更有條件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和新機遇
記者:中國經濟如何繼續頂壓前行,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更多確定性?
劉雪燕:首先,要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全球范圍內較快的經濟增速和高質量的發展,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確定性。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投資結構優化和消費結構升級,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促進經濟持續穩定修復。繼續加強科技創新、數字經濟、高端制造業等領域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繼續推動綠色發展,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
其次,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企業、市場、財金、收入分配等重點領域的改革,消除經濟運行梗阻,釋放經濟活力。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營造一流營商環境。
第三,要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與世界形成更多良性互動。繼續深化制造業對外開放,加強產業領域國際合作,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分類有序推進金融、保險、電信、醫療、教育等服務業擴大開放。擴展對發展中國家的開放,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多邊和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
張燕生: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確定性,首先中國經濟自身要更加穩定和開放。事實證明,在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潛力和活力,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經濟復蘇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攻堅克難中發展壯大。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這是我們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的關鍵,應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這個戰略任務。我們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持續深化改革開放帶來的動力優勢以及較大的宏觀調控政策空間,有信心、更有條件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帶來新動力和新機遇。(記者 柴雅欣 李云舒)
- 2023-12-11紀檢監察機關以有力監督推動經濟工作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 2023-12-11貫通協同開展 重點領域專項治理
- 2023-12-11學習時間丨堅持以雷霆之勢反腐懲惡 打好自我革命攻堅戰持久戰
- 2023-12-04讀懂中國關鍵要讀懂中國式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