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到社區辦事要來回跑,現在下個樓就把事辦了”“在家門口辦事,方便多了”……近日,據媒體報道,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七里一村社區把辦公桌搬進小區,居民下樓就能辦成82項民生類“高頻事”。把社區辦公桌搬進小區的做法,目前已在漢陽區31個社區推行。
一張辦公桌,由社區搬到小區,位置的變化,折射出服務理念的變化。近年來,為方便群眾辦事,各地大力推進民生事項下沉,送服務上門,實現高頻民生事項就近可辦,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事。民生事項下放后,不僅要放得下,更要接得住、管得好,切實轉變服務觀念,主動走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黨員干部工作的重心在基層,工作的對象是群眾,為民服務的辦公桌就應圍著群眾轉。服務群眾工作要想“做到家”,就要多干些把工作做到“家”的事。基層的“陰晴雨雪”,群眾的急難愁盼,離群眾越近,了解得就越清楚。服務居民群眾、化解矛盾糾紛、解決實際困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需要心中裝著人民,勤圍著群眾利益轉、盯著群眾企盼干,需要腳下沾滿泥土,多些上門走訪。
“浦江經驗”的鮮明特色就是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引導推動黨員干部真下基層、真訪民情,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然而,現實中,還有一些黨員干部主動服務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實,漠視群眾利益,有的服務不主動,甚至被群眾追在后邊求著辦事;有的心思用錯了地方,不是圍著群眾轉,而是喜歡圍著領導轉,不愿傾聽百姓呼聲;有的怕擔責、躲問題,在辦公桌這個方寸之地不愿走出來……凡此種種,久而久之就會離群眾越來越遠,甚至失去群眾信任。
將有形的辦公桌立到群眾中間,只是一種服務形式的創新,最關鍵的還是要從內心牢固樹立主動為民服務的意識。服務群眾工作能否“做到家”,“服務者”的位置先要擺正;優化服務沒有止境,就看是否真正花心思。近幾年,許多地方推出“無感申辦”“無感續證”“免申即享”等,對一些行政審批事項,企業和群眾無須提出申請、提供材料,職能部門主動為企業和群眾服務;有的地方在社區設立“流動辦公桌”,為居民提供政策宣傳解讀、糾紛矛盾化解、服務事項代辦等,這些舉措的背后,離不開有關職能部門的主動作為。實實在在辦好惠民利民實事,就要真正將心思和精力放在為民服務上,為群眾辦好一件件實事,解決好一個個問題,為民服務“向前一步”,群眾滿意就會“更進一步”。
辦公桌與群眾之間的距離,也是干群之間心與心的距離。黨員干部主動走近群眾,離群眾近了,心也就近了;服務工作“做到家”了,心也就會貼得更緊了。黨員干部應當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在為民服務上多些群眾視角,作風實起來,腳步沉下去,聚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多做為民造福的實事好事,多為群眾排憂解難,就能以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始終與群眾心心相印。(張景林)
- 2023-12-04惜吾輩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吾輩
- 2023-12-11永葆清正廉潔政治本色
- 2023-10-09新官理舊賬是分內事 既要“接位”更要“接力”
- 2023-11-07評論 | 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鑄就政治忠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