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科技集團CEO王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李榮鋒 攝
受訪者:
·全國人大代表,萬事利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屠紅燕
·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部研究員侯永志
·全國政協委員、新大陸科技集團CEO王晶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在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民營經濟熱度持續升高,不僅多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是很多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本期“兩會面對面”采訪了三位代表委員,圍繞推動民營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分享經驗感受。
有信心有底氣有舞臺,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記者: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結合當前國內國際形勢,您如何看待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屠紅燕:2024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著眼當下發展環境,既有黨和國家一以貫之的支持,給予民營經濟健康發展莫大的信心和底氣,又有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的廣闊空間,為民營企業成長壯大搭建廣闊平臺。我相信任何一個行業或企業,只要兢兢業業地做好本職,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獲得應有的收獲與進步。
絲綢紡織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的歷史經典產業,肩負著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雙重使命,需要通過守正創新注入活力,在賡續歷史文脈的同時,形成一批有內涵、可持續、叫得響、具有強大吸引力的業態“爆款”,不斷塑造歷史經典產業的新業態。
王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大趨勢持續向好,營商環境總體不斷優化提升,同時,面對不確定性增強的時代、新冠疫情在過去幾年內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極大沖擊,民營企業的發展也遇到了一定困難。實踐為企業找到了應對難關的對策。我們始終堅持科技創新,持續推動數字化、國際化、生態化戰略落地,用數字化治理幫助企業跨越發展周期,實現企業發展從傳統IT企業到數字化企業的躍升。
苦練內功謀發展,修好創新“必修課”
記者:民營企業想要生機勃發、基業長青,改革創新是門“必修課”。您認為民營企業在這方面該怎么做?
侯永志: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良好的營商環境,也需要提升自身能力,特別是要提高創新能力。面對如火如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提高創新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創新不僅包括科技創新,還要把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生產經營過程之中,包括產品創新、服務方式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民營企業量多面廣,規模有大小,類別有差異,技術特性也有不同。不同的民營企業,創新的側重點不同。對于處于技術前沿的企業,要特別重視科技創新;對于那些技術進步中間地帶的企業,要著力把科技創新的成果應用于生產經營的過程之中。
屠紅燕:創新是企業的生命,而科技創新又是重中之重。身處傳統行業,我們深諳要在全球紡織產業中提升品牌競爭力和附加值,得靠“牽牛鼻子”的技術才行。作為經營近50年的絲綢紡織企業,我們一直在追趕時代的步伐,尋找保持活力的“年輕密碼”。過去10年,依托杭州在數字經濟方面的優勢,企業對產業鏈進行重塑,在設計、制造、銷售三個層面融入互聯網和AI人工智能設計。
以設計端為例,去年我們成立了國內絲綢行業首個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簡稱AIGC)實驗室,發布了萬事利AIGC花型設計大模型。該模型有50萬個花型數據庫,形成了超300種算法,其算力可以為近80億人每人設計10萬條不重樣的絲巾。這一創新科技提高了絲綢紡織行業的設計效率以及創意質量,讓每一條絲巾都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為絲綢紡織行業開拓了全新的市場空間。結合模型的應用成果,我們鼓勵打造專屬垂直類AIGC平臺,開發細分領域專業模型等應用場景,這是中國特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落腳點,是真正惠及各行各業、實現產業升級的新質生產力。
把握重要戰略機遇,與國家同頻共振
記者:加快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是歷史的需要、時代的需要、實踐的需要。對此,您有哪些建議或經驗?
屠紅燕: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針對行業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特點,我國紡織業積極通過數字化等前沿技術,探尋綠色轉型之路。作為行業的龍頭企業,更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杭州亞運會期間的AI絲巾定制智能體驗場景給不少人留下深刻印象。一塊絲巾通過現場設計、現場生產,2小時內就可以拿到實物,不僅高效且全程無污水排放。這一過程是通過我們研發的無水印染一體機實現的。無水印染技術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更通過人工智能精確控制染料用量,實現了污水排放減少99%,印染節能40%-50%,染料用量降低20%-30%的顯著成果。目前,無水印染技術和無水印染一體機已經在絲綢行業實現了初步產業化應用。
侯永志:我的建議主要是針對民營企業創新的。民營企業要提高創新能力,首先要加大人、財、物投入。當然,因為企業的實力不同,投入的能力也會有不同。但無論如何,都應把加大創新投入放在重要議事日程上。其次,要廣納人才,重視工程師隊伍建設,為創新提供人力資源支撐。最后,要善于研究分析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心理的變化,為產品和服務創新提供指引,學習借鑒有益經驗和做法進行管理創新,為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王晶:企業發展與國家發展是一體的。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數字中國建設是重要推動力量。政府政務、社會治理、公共服務建設以及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建設,將不斷開辟出數字經濟新賽道。企業的創新、人才、資源、經驗等應為高質量發展賦能、為社會服務。
著眼當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工具的快速發展,將成為我國突破“卡脖子”領域、培育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機遇。對此,我們深耕實業,已著手在智能支付、感知識別等領域開展“硬核、硬質”創新。面向未來,還將繼續把握好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機遇期,重點把握可信數字身份與數字人民幣兩大領域數字基礎要素帶來的發展機遇,以數字技術賦能政務、服務社會和百姓。(本報記者 陳瑤)
- 2024-03-07紀委書記監委主任上兩會
- 2024-03-05駐省林草局紀檢監察組:“組組”聯動有效提升整改質效
- 2024-03-05凝心鑄魂創造新偉業
- 2024-03-05兩會面對面 |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