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農村老人老有所養、老有善養,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呂藝鎮積極整合資源,通過政企合作,建設集養老、醫療護理、文化娛樂于一體的民辦非營利性綜合養老機構博華老年公寓。圖為近日,老人們在公寓文體活動室排練合唱節目。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導激勵廣大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長,老年人的就醫養老……這一連串家事國事,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頭要事,也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線職責,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措并舉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讓更多人愿意生、養得起、教得好
“幼有所育”,是家事也是國事。圍繞如何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讓更多人愿意生、養得起、教得好,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聚焦“一小”,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優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經營主體用工成本合理共擔機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務供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麗婷介紹,自己在調研中發現,托育服務供給總量不足,供需存在矛盾,其中既有收費高的原因,也有幼兒家長不放心的因素。“建議將普惠托育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疇,設立普惠托育建設專項財政資金,加大對農村地區托育服務的支持,同時建立普惠托育建設補貼、托位補貼、生均補貼最低標準,由省、市、區(縣)財政統籌。”楊麗婷代表還建議,穩步推進“托幼服務一體化”,對已經出現生源不足、學位空余的幼兒園,特別是公辦幼兒園舉辦托班提供支持。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普通、職業本專科共招生1042.22萬人,比上年增長2.73%。作為一個擁有2.91億在校生的教育大國,辦好教育關乎千家萬戶。
“我堅信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發展的‘第一責任人’,只要鄉村教育的師資有力量,便能讓鄉村的孩子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漳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蘭臻告訴記者,她在調研中發現,鄉村薄弱校結構性缺編的形勢十分嚴峻,緊缺學科的師資配置問題亟須解決。她圍繞“進一步提升鄉村教師隊伍質量,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交提案,建議在教育部、財政部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單列財政預算,開設專門、專供、專業的鄉村種子教師培訓專項,讓更多鄉村教師可以“一鍵直達”優質培訓。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縣普威鎮獨樹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永蘭十分關注規范校外午托問題。以攀枝花市為例,托管學生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尤其以小學生居多。“需求多了,校外午托機構也越來越多,存在一定的食品衛生、消防等方面的隱患。”王永蘭代表建議,從制度層面彌補監管不足,由省級層面規范校外午托機構的管理。此外,還應明確公安、消防、住建、衛健等各部門的具體監管職責。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牽動著每個人、每個家庭和全社會的心
“這個年輕人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外出打過工、開過小賣部,后來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獲得創業擔保貸款,學習養蜂技術,發展種植養殖業,建立生態農莊,成功創業,不僅實現了個人的脫貧致富,還帶動了周邊群眾的就業增收。”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講述了在陜西秦嶺山區調研了解到的真實事例。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牽動著每個人、每個家庭和全社會的心。”莫榮委員表示,隨著就業優先政策的持續實施,在全社會的共同關心下,近三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都超過1200萬人,去年底的調查失業率下降至低位,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增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城鎮新增就業規模從去年的“1200萬人左右”調整為“1200萬人以上”。一詞之變,傳遞出更大力度穩就業、強信心的信號。
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突出重點群體就業幫扶、加強供需匹配等是實現就業目標的關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對穩就業的支持,加大促就業專項政策力度。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專項貸款、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支持。預算報告顯示,2024年,中央財政擬安排就業補助資金667億元,支持地方提高公共就業服務能力。著力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加大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力度。計劃報告提出,加快調整高校學科專業布局結構,促進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人才實際需求更加匹配,開展百萬青年職業技能培訓。
“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關心支持。”莫榮委員說,“政策給力、個人努力、服務助力,一定能夠推動促進就業工作走深走實,惠及更多群眾。”
在全國人大代表、天津港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頭隊副隊長成衛東看來,其中個人努力很關鍵。
“當前,伴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產業變革,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的新型生產資料應運而生,這就需要產業工人盡快完善知識、技能儲備。”成衛東代表認為,產業工人轉型迫在眉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持續跟進學習新技術,不斷創新思維方式、工作模式、操作技藝,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機器可能會替代一些人的崗位,但是不可能替代人。”對于“機器換人”,成衛東代表有自己的看法。早年間,天津港碼頭裝卸工人全憑手拉肩扛,改革開放后,叉車、吊車、拖車等先進機械設備投入應用,成為生產主力。
“在那次變革中,很多裝卸工人轉型成了機械司機。”成衛東代表介紹,“如果說之前是被動變革,眼下,天津港正迎來新一輪主動變革,智能化無人設備將逐步替代傳統機械設備。借助5G技術、北斗、人工智能等創新科技,我們實現了碼頭作業全流程自動化。”
技能人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是高質量就業的主要群體。從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到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制度,從落實“新八級”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到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勵機制,技能人才迎來發展的春天。
“過去大家覺得很快就到了天花板,現在發覺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這些年國家特別重視一線技能人才的培養,尊重技能、尊重勞動的社會氛圍愈發濃厚。我們有幸遇到了好時代,就一定不能辜負這個時代。”成衛東代表說。
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
“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政府工作報告圍繞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
“30元看似不多,但是對于我們這個人口大國而言,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投入。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到‘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意味著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有望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和醫療服務,這對于提高其普惠化和均質化有重要意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黨委書記劉連新表示。
“事實上,人們對于醫療服務的期望值永遠走在醫療保障的前面,因此,醫療改革始終在路上。”劉連新委員稱,群眾對于醫療服務的需求可以概括為“高效、便捷、優良、均質”。在有些國家,預約專科醫生可能需要等上幾個月,去大醫院看病也可能不報銷,中國已經是看病相對較容易的國家之一。
他所提交的《關于進一步深化醫療服務價格調整的提案》,近期獲評全國政協2023年度好提案。提案建議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則,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促進臨床診療技術水平提升,推動醫療機構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目前,我國已全面建立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2023年全國共有28個省份開展調價工作,全年審核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1900多項。
“價格應真正反映價值。調整醫療服務價格,既是重要的補償機制,更是必要的激勵機制。”劉連新委員認為,優化醫療服務價格不僅有利于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也有利于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更加重視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
“緩解‘看病難’問題,需要有序引導老百姓進行分級診療,力爭小病不出縣、不出市,大病不出省。”劉連新委員建議,應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不斷就近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如在城市,讓社區醫院與市級、省級醫院及大學的附屬醫院建立有效的醫療聯合體;在縣城,以縣級醫院為龍頭,建立縣域醫共體,讓群眾享受到均等的醫療服務。
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9%以上;醫保目錄更加優化,126種新藥“入列”;跨省異地就醫聯網醫藥機構達55萬家、惠及群眾就醫1.3億人次……2023年,隨著醫療保障成色更足,群眾就醫負擔進一步減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落實和完善異地就醫結算。加強縣鄉村醫療服務協同聯動,擴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常見病用藥種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原黨委書記王笑頻表示,醫保跨省結算有效解決了參保群眾異地就醫“跑腿墊資”的難題,下一步建議統籌疑難病、罕見病的醫保報銷政策。
“近年來,我非常明顯感受到全社會對重大疾病、罕見病的關心關注與日俱增。”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看來,黨和政府持續加強“三醫聯動”,在努力讓患者有藥用的同時,十分注重用得起藥。她注意到,創新藥進入醫保的速度明顯加快,80%以上的創新藥能在上市后兩年內納入醫保。
養老醫療、養老服務、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截至2023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到2.97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1.1%,標志中國首次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人皆企盼“老有所養”,養老金發放、養老服務、老年人權益保障等問題,無疑成為民生焦點。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據統計,政府工作報告13次提到“養老”。2024年的工作任務中,有五大項均涉及養老相關工作,涵蓋養老金融、老年醫療、養老照護、養老服務、養老消費、適老化改造、養老科技、農村養老等領域。
“現在全國有1.7億老年人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今年將最低標準提高20元,同比增長了19.4%,是近年來上調幅度較大的一次。”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解讀工作報告時介紹。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針對老年群體醫療健康相關的服務需求日漸增多。今年,“加快補齊兒科、老年醫學、精神衛生、醫療護理等服務短板”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老年內科主任醫師劉梅林深有體會。
在劉梅林委員看來,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與管理已成為我國基層醫療服務的重點。“如果基層醫院和家庭醫生團隊能做好慢病、失能失智患者的管理,使患者得到優質醫療照護,將有助于吸引患者在基層就診,緩解三甲醫院老年人一床難求問題,使危重疑難疾病患者得到及時救治。此外,還應加強老年人健康風險評估,及時發現老年人健康問題或隱患并進行健康指導,對不同風險的老年人進行分層管理。”
近年來,我國圍繞老年群體出臺多項政策,養老服務制度框架不斷完善。多名代表委員告訴記者,建議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培育智慧養老服務新業態。
王永蘭代表在調研中發現,許多城市都存在養老機構建設標準不高且設施陳舊的共性問題,對于失能老人的養老照護服務也值得關注。
“養老機構建設投資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社會力量不愿意以重資產投入新建。受傳統養老觀念影響,加之專業養老照護力量的缺乏,一些居家失能老人得不到充分照護。”王永蘭代表建議,相關部門應支持建設專門照護失能老年人的老年養護院、提供綜合養老服務的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推進養老服務發展城鄉融合,實施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建設失能老年人家庭照護床位。
居家養老依然是我國養老的主要形式。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指出,推動解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停車等難題,加強無障礙、適老化設施建設。“適老化改造是老年群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教授孫潔建議,要加快推進一批急需改造的重點住宅樓,尤其是筒子樓、簡易樓等3至4層住宅樓的無障礙通行改造。針對老年人口密度較高的老城區,應建立特殊困難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作臺賬,確保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
托幼、教育、就業、醫療、養老……民生工作千頭萬緒,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唯有一件接著一件辦,將沉甸甸的“民生禮包”落實落細,方能聚人心、暖民心。(本報記者 管筱璞 李云舒)
- 2024-03-07訪談|聚焦保障落實 堅持以更高站位深化政治監督
- 2024-03-07加快民營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
- 2024-03-07讓特色優勢產業更“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