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搶抓低空經濟產業密集創新和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打造面向未來的“天空之城”。圖為豐翼無人機從大鵬新區南澳街道起飛。新華社發
山東省蒙陰縣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推動建設綠色低碳共富新農村。圖為該縣紀檢監察干部到一家農場了解“空中草莓”種植情況。李娜 攝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學的工作方法,記者就此采訪了江蘇省委黨校(江蘇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長(副院長)楊明。
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現了怎樣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
楊明:因地制宜是對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規律的具體運用。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也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蘊含著普遍性,不能用普遍性排斥特殊性,也不能用特殊性排斥普遍性,二者統一于事物發展全過程之中。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并在分析二者辯證關系后強調,這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普遍要求和一般規律。遵循基本規律,找準目標定位,發展方向上才不會出錯。同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試圖用一種模式解決所有問題,各地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謀劃、精準施策,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實現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落地轉化。
因地制宜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就必須實事求是,要真正尊重規律,準確把握規律,科學運用規律。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各不相同,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了解本地的優勢、短板,明確什么產業可以在本地發展壯大,什么產業可能“水土不服”,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
因地制宜蘊含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也是解決問題的根本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發展新質生產力也要避免“一刀切”“一鍋煮”。特別是對待傳統產業與新質生產力的關系,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全面、辯證、發展的眼光觀察和理解。
記者:因地制宜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并親自踐行的工作方法,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重要方法。對此,您有哪些思考體悟?
楊明:因地制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立場觀點方法的生動體現,是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的工作方法。
早在正定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針對正定毗鄰石家莊的區位特點,確定了正定探索發展“半城郊型”經濟的新路子,不丟城,不誤鄉,利城富鄉。在寧德工作期間,他強調“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他從閩東山海兼有的特點出發,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格局,提出念好“山海經”,抓好山海綜合開發。“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在改革開放浪潮中,“山海經”理念成為寧德擺脫貧困的行動指南,傳遞的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辯證思想,提供的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方法論。在福建工作期間,他從實際出發,提出了省內沿海較發達縣(市)、山區縣(市)和個別經濟較落后的山區縣差異化發展道路。在浙江工作期間,他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千萬工程”。貫穿“千萬工程”始終的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科學方法,讓萬千鄉村找到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最優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的要求貫穿治國理政各項工作全過程。比如對于脫貧攻堅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推動鄉村振興,他要求“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謀劃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他始終強調沿江省市既要各展優勢,又要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他指出,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談到新型城鎮化問題,他要求,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每到一個地方考察調研,都因地制宜指出該地區的工作重點、發展要點,希望當地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走出一條既順應全國發展大勢、又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以江蘇為例,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考察,為江蘇擘畫了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宏偉藍圖;2017年,要求江蘇發展壯大實體經濟;2020年,賦予江蘇“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2023年,又賦予江蘇“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探索新經驗,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實現新提升”的重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都是符合江蘇實際和時代要求的科學判斷,思想深邃、內涵豐富,具有極強的政治性、戰略性、指導性、針對性。
面對日趨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精準牽住“牛鼻子”
記者:當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各省區市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多地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列為重點工作任務。在各地爭先布局新質生產力之際,強調因地制宜,有什么重要意義?
楊明:2023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談及產業發展的一些誤區,指出“一個城市是不是就靠一業來發展,那不一定。靠幾業,靠什么業,都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具體情況去定,不能下單子”。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因地制宜”,與之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
當前,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各部門積極行動、干勁十足。新興產業如何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曾告誡:“就怕來個大呼隆,先是一哄而起,最后一哄而散。”如何扎扎實實、踏踏實實進行現代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不要有大干快上的沖動,也就是不能不按規律辦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績。要把這種浮躁心理、急躁心態都壓下來。”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謹防脫離實際、盲目攀比、任性蠻干等種種不良傾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因地制宜的要求,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強調因地制宜,是基于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把握。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發展的重點難點不盡相同,不能簡單套用單一發展模式。要緊扣科技創新的核心要素,在鍛長板、補短板上狠下功夫,探索出發揮本地優勢、展現本地特長的路子。要有取舍有步驟地加以推進,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忽視產業規律和自身條件盲目跟風,什么熱門就干什么,一味講求大而全,忽視了各地的差異,不顧發展實際,這樣反而容易埋沒本地的發展潛能和優勢。
強調因地制宜,是基于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當然是無可爭議的新質生產力,但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后,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傳統產業打下的堅實基礎,離開傳統產業,很多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就不能完全循環起來,甚至會出現“斷鏈”。如果把傳統產業等同于“低端產業”“夕陽產業”,鼓勵退出甚至強令退出;而對于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則一擁而上,“只追熱的,不追對的”,什么火就搞什么,很可能會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要堅持先立后破,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育新枝栽新苗”的同時,也要讓“老樹發新芽”。實踐證明,傳統產業通過創新技術改造也可以形成新質生產力,從而打造新的發展引擎,實現高質量發展。
強調因地制宜,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組成部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構建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擺在今年九項重點任務第一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居于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務首位,足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地位。經濟發展從來不靠一個產業“打天下”,而是百舸爭流、千帆競發,只有構建完整、先進、安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保證我國能夠有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等帶來的供給沖擊。強調各地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搞一種模式,正是立足構建完整、先進、安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深刻考量。
因地制宜是我們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論。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既要有雄心壯志,積極搶位發展,又要立足實際,善于錯位發展。面對日趨復雜多變的競爭環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精準牽住“牛鼻子”。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整合資源、精準發力,才能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
記者:能否牢牢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發展新質生產力,檢驗著黨員干部的政績觀和責任擔當,也考驗著黨員干部的綜合素質和實干本領。在您看來,把因地制宜的要求落實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工作中,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楊明:新質生產力發展得好不好,說到底要看實效。在實際工作中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結合江蘇的條件和基礎,“解剖麻雀”式地進行了講解。
江蘇有堅實的制造業基礎、豐富的科教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江蘇有“匯通江淮之氣概、暢達黃海之遼闊”,區位優勢明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蘇要全面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同其他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的對接,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對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既立足江蘇,更放眼全國,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立足實際,做好“特色”文章。不同地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的長板、短板各不相同,關鍵是要找準本地區最大的優勢和潛力,選擇真正適合本地區的發展道路,制定短期和中長期規劃,久久為功。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跟風追熱點,把眼睛盯在近期不具備條件的事情上,對于那些明顯不適合自己發展的則堅決避開,不能上的項目堅決不上,不能搞的產業堅決不搞。要加強調查研究,摸清本地區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現狀、科技創新家底等,只有掌握實情,傾聽民聲,才能正確制定策略。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著眼全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定要從大局,從崇高理念中來考慮我們在做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發展新質生產力,首先要明確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對江蘇,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面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同其他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的對接”;今年春節前夕在天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圍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要求;此前在廣西考察,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對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新布局”,“要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要增強內外聯動,構建更有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立足本地區,又要面向全國,放眼未來。各地區要依托先天稟賦,認清比較優勢、鞏固比較優勢、拓展比較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更好地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發揮作用。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真抓實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一句口號,既要乘勢而上,更要善作善成。那些對傳統產業“一刀切”、不顧實際情況一哄而上以求表面政績的做法,都與高質量發展要求背道而馳。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既謀劃長遠,又干在當下,滴水穿石,久久為功。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使提出的點子、政策、方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科學精神。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繡腿,不搞盲目舉債、鋪攤子、上項目、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一切工作都往實里做、做出實效,以創造性工作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要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本報記者 郝思斯)
- 2024-03-11駐省總工會機關紀檢監察組:深化運用“兩個機制” 推動政治監督走深走實
- 2024-03-11訪談|始終把紀律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 2024-03-11“簡”述廉潔 | 兩千年前官吏俸祿發放情況
- 2024-03-11在現場 | 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向好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