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謀劃、部署、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助力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
如何理解加強中部地區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銜接的重要意義?在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過程中,為何要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優化產業布局?如何加強都市圈之間協調聯動,更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記者采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張曉明、城鎮化研究室主任孔翠芳。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記者:把中部地區放到整個國家版圖中、放到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來定位思考,其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體現在哪里?
張曉明:中部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其國土面積約占全國十分之一,人口規模約占全國四分之一,經濟總量約占全國五分之一,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部地區位于我國內陸中心區域,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其顯著的區位優勢。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連接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豐富地區的橋梁和紐帶,在國家經濟版圖中具有重要的樞紐作用。中部地區已構建了包括鐵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等多種交通方式相互協同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這不僅促進了區域內部的互聯互通,也為中部地區與全國乃至全球的聯系提供了便利。
中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同樣不容忽視,該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炭、鐵礦等,還是中國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中部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充足,教育水平不斷提升,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中部地區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中原農耕文明的核心活動區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背景下,中部地區的崛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首先,中部地區崛起有助于推動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其次,中部地區的快速發展能夠吸納和轉移東部地區的部分產業,緩解東部地區的發展壓力,同時為西部地區提供市場和技術支持,促進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最后,中部地區的高質量發展能夠為全國提供強大的內需支撐。中部地區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通過提升中部地區的經濟實力和消費水平,可以進一步擴大內需,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
記者:如何理解加強中部地區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
張曉明:加強中部地區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是為了發揮戰略協同效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和生產力布局。這不僅對于中部地區自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實現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舉措。
對中部地區自身而言,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有助于中部地區形成更加完善的產業鏈條。中部地區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與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的銜接,可以推動深化流域上下游產業分工協作,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增強產業集群效應。有助于增強區域創新能力和開放水平。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互動,可以為中部地區帶來更多創新資源和開放機遇,吸收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科技創新成果,提升本地的創新能力和開放水平。
對全國整體發展格局而言,加強中部地區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有助于加快構建優勢互補、差異化協同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一是提升內陸開放水平。中部地區雖然地處內陸,但通過與其他戰略的銜接,可以轉變為對外開放的新前沿。二是優化國家產業布局。中部地區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較大的市場潛力,通過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戰略的銜接,可以更好地承接產業轉移,緩解東部地區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同時帶動西部地區的發展。三是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部地區在長江、黃河等重要生態屏障的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與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的銜接,可以更好支撐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四是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通過與其他戰略有效銜接,可以加強農業現代化建設,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質量,進一步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深入推進,在互聯互通、輻射帶動和改革創新等方面邁出堅實步伐
記者:為什么說區域重大戰略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孔翠芳:區域重大戰略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區域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與重要空間載體,戰略重點區域可以看作是帶動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火車頭”。解決好重點區域的發展問題,充分發揮其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關系到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全局。
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價值在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首先是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發揮重點區域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從地方來看,各地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實現多種國家戰略疊加融合起效,拓展經濟增長空間,實現自身目標定位。從區域層面來看,通過硬件和軟件的互聯互通,尤其是產業集群發展提升輻射帶動能力,促進區域內部協同發展。從國家層面來看,不管是點狀還是軸帶狀的區域重大戰略,都帶有鮮明的“跨界”特征,有利于促進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補充,優化我國區域發展格局。其次是在產業發展層面,發揮重點區域對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引領力。圍繞推進區域重大戰略發展,各地可以根據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堅持因地制宜、因業布局、因時施策,推動形成點面結合、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調共享的產業發展格局。最后是在重點領域改革方面,發揮先行先試作用。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可以推動重點區域在科技創新、服務共享、生態協同、制度開放等領域進行探索創新和先行先試,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勇探新路。總之,實施區域重大戰略的價值主要在于以點帶面、連線成片、從區域到全國,以重點區域帶動提升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深入推進。哪些新進展新成效讓您印象深刻?
孔翠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為區域經濟布局作出全局性、戰略性安排,從更高層次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強大動力。
區域重大戰略旨在加快戰略重點區域的發展,實施以來在互聯互通、輻射帶動和改革創新等方面邁出堅實步伐。尤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三大區域重大戰略的新進展新成效讓人印象深刻。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一核兩翼”格局日漸清晰,北京非首都功能“減量瘦身”,雄安新區“拔節生長”,北京城市副中心蓬勃發展,京津冀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新臺階、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勢頭強勁,培育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多個重點行業的產業集群,強化科創協同和產業鏈韌性,不斷推進各領域政務服務通辦、公共服務共享,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了良好示范。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正在崛起,基礎設施聯通、創新資源集聚、產業體系融合以及規則機制銜接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從“硬聯通”到“軟銜接”“心相融”,成為引領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在提升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先行先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全國一盤棋,將促進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布局優化作為推動區域戰略融合的重要抓手
記者:在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過程中,為何要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優化產業布局?
張曉明: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布局帶來了新挑戰,既要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增強產業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又要優化產業布局,構建產業備份系統,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推動實現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布局優化,成為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的重要議題。
首先,推動產業梯度轉移能有效緩解沿海發達地區壓力,避免資源過度集中和生態環境超載,使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發達地區騰出更多資源、要素,聚焦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率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參與更高水平國際競爭。其次,優化產業布局有助于提升產業鏈整體效率和安全性。通過在梯度轉移過程中加強合理布局,可以確保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在地理上緊密銜接,減少物流成本,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最后,有序承接產業梯度轉移有助于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過程中,要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將促進產業梯度轉移和產業布局優化作為推動區域戰略融合的重要抓手,既要謀劃好重大戰略區域內部的產業轉型升級和布局優化,又要積極推動不同重大戰略區域之間的協調對接,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響應國家產業政策導向、應對全球政治經濟挑戰的合力。
記者:如何加強都市圈之間協調聯動,更好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孔翠芳:都市圈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明確要求“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要更好發揮都市圈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領都市圈發展、以都市圈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的協調聯動、一體化發展至關重要。
具體來看,一是構建都市圈交通同城化體系,加強都市圈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穩步推進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加快暢通未貫通公路和瓶頸路段,探索跨區域交通管理。二是推進都市圈產業同城化布局,強化產業分工協作,推動超大特大城市部分產業向周邊轉移,在都市圈范圍內打造空間高度集聚、上下游緊密協同、供應鏈集約高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三是推動都市圈公共服務同城化供給,健全政策體系,優化服務平臺和載體,通過“互聯網+”等手段,打通公共服務資源地域壁壘。四是創新同城化發展機制,建立和健全都市圈要素共用、平臺共建、產業共引、利益共享等機制。
記者:如何使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
張曉明:區域重大戰略對于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一是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區域重大戰略涉及的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黃河流域生態經濟帶等區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戰略區域。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有助于不斷推動我國動力源地區更高質量發展,為穩固和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重要支撐。二是強化開放合作和國際競爭力。區域重大戰略與“一帶一路”倡議等協同實施,提升了我國與世界的互聯互通,增強了國內各地區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有助于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三是優化空間布局和資源配置。區域重大戰略通過明確不同區域的發展定位和重點任務,有助于統籌協調優化空間布局,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四是推動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區域重大戰略鼓勵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通過統籌布局、集中打造創新平臺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推動區域重大戰略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可重點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與地方實施的銜接,確保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完善上下聯動工作機制,確保戰略任務落到實處。二是推動區域間開放合作,建立區域間溝通協調機制,共享發展機遇,實現互利共贏;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區域間的交通便利性和信息流通效率。三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完善市場體系,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區域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內外環境。四是優化區域產業鏈和創新鏈,通過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區域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本報記者 韓亞棟 李靈娜)
- 2024-03-22廣安觀潮 | 持續深化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
- 2024-03-22感悟中華文明凝聚不散的歷史密碼
- 2024-03-22世不患無法 而患無必行之法也
- 2024-03-22駐省國資委紀檢監察組:以“述”亮績 以“評”促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