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葉光富(中)、李聰(右)、李廣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媒體記者集體見面。 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棒”,即將傳到神舟十八號乘組手中。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瞄準北京時間4月25日20時59分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組成,葉光富擔任指令長。航天員葉光富執行過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李聰和李廣蘇均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
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神舟十八號乘組將與神舟十七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開展空間科學與應用實(試)驗,實施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貨物進出艙,進行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載荷和艙外設備安裝與回收等任務,開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動,以及空間搭載試驗,進一步提升空間站運行效率,持續發揮綜合應用效益。
“80后”神舟十八號乘組將實施2至3次出艙活動,進一步保障空間站安全
4月24日上午11時,神舟十八號3名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媒體記者集體見面。
此情此景,對葉光富來說并不陌生。2021年10月,他作為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的03航天員在這里首次亮相。這次,指令長葉光富將帶領兩名年輕隊員逐夢蒼穹。
“三艙三船”全新構型,任務數量、復雜程度、操作難度明顯提升;加強任務管理、天地協作、乘組融合……從03航天員到擔任指令長,葉光富坦言:“第一次飛行是飛天圓夢的激動與興奮;而這一次,身為指令長,壓力更大,責任更重。”
李聰和李廣蘇是新面孔。經過初選、復選和定選層層選拔,2020年9月,曾都是空軍飛行員的他們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第三批航天員。按照航天員訓練大綱,第三批航天員開展了八大類、百余項的訓練。李聰和李廣蘇完成了系統的學習和訓練,一起入選神舟十八號乘組。
“乘組確定后,在指令長的帶領下,我們一方面向其他乘組學習借鑒有益經驗,另一方面我們針對此次任務,重點圍繞出艙活動、應急處置、站務管理、設備維護、實驗操作等,進行了全面、系統、深入的準備。”李聰說。
此次任務中,李廣蘇主要負責空間實(試)驗相關任務,涉及航天醫學、基礎物理、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科學問題,以及站務管理、健康保障等。
“工作上雖有分工,但我們分工不分家,團結如一人,所有操作都互為備份。”李廣蘇說,他們將以高質量完成任務為首要目標,科學管站,精益求精,把空間站照料好、維護好,讓我們的太空家園更美好;把科學實驗做精、做細,讓太空實驗室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名航天員都是“80后”,都有過飛行員的經歷。“我們確實有很多共通點。不僅有相近的年齡和經歷,更有共同的使命,就是跑好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賽’,我們是使命、責任、榮譽共同體。”李聰說。
目前,中國空間站組合體已經在軌運行近三年時間。隨著空間碎片日益增多,長期運行航天器受到空間微小顆粒撞擊的情況難以避免。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林西強介紹,神舟十八號乘組在軌期間,將實施6次載荷貨物氣閘艙出艙任務和2至3次出艙活動。在目前空間站已有的空間碎片防護措施基礎上,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將通過出艙活動,對艙外管路、電纜及關鍵設備安裝碎片防護加固裝置,視情開展艙外巡檢,進一步保障空間站安全。
按計劃,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入軌后,將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約6.5小時后對接于天和核心艙徑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艙組合體。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將迎來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劃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東風著陸場。
神舟十八號乘組將開展90余項實(試)驗,首次在太空“養魚”
神舟十七號乘組計劃于4月30日返回東風著陸場。在軌期間,他們共開展84項空間應用在軌實(試)驗,生成60余種200多個各類樣品,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將按計劃隨神舟十七號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后續,這些樣品將由科學家深入開展分析研究,有望在高性能多元合金和功能晶體材料制備、骨干細胞分化抑制骨丟失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學應用成果。
建造中國空間站,開展長期有人參與、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能夠極大地促進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全面發展,輻射帶動相關產業技術進步。截至目前,中國空間站已在軌實施了130多項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利用神舟十二號至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下行了5批300多份科學實驗樣品,先后有國內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參與研究,在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論文280余篇。
“總的看,這些空間實驗的開展以及樣本下行后開展的科學研究,不斷取得的新成果,通過推廣轉化與應用,將逐步發揮出更重要的科技與經濟效益。”林西強說。
成果已有顯現。比如,利用無容器科學實驗柜開展的多元偏晶合金制備項目,提出了工藝優化設計和組織調控方法,應用于盾構機軸承和核電站常規島相關合金材料開發,性能獲得有效提升;利用高溫科學實驗柜開展的新型材料空間生長研究項目,首次在空間獲得了地面難以制備的高質量晶體材料,對高性能多元半導體合金材料制備具有指導作用;利用生物技術實驗柜開展的人骨細胞定向分化的分子靶點研究、對骨骼肌影響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等項目,取得的成果為促進骨折、脊柱損傷修復等骨質疾病的防治,以及對抗肌萎縮、防治代謝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等等。
神舟十八號乘組將利用艙內科學實驗機柜和艙外載荷,在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開展90余項實(試)驗。其中,神舟十八號將在太空“養魚”,實施國內首次在軌水生生態研究項目,以斑馬魚和金魚藻為研究對象,在軌建立穩定運行的空間自循環水生生態系統,實現我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
“這個密閉的‘水族箱’容積有1升多,斑馬魚和金魚藻構成一個小型生態系統。我們想研究空間環境對魚類生長發育有何影響,魚、藻類、微生物等如何相互作用。”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倉懷興告訴記者,這也是我國首次在空間開展脊椎動物相關研究。
在神舟十八號任務期間,我國還將實施國際上首次植物莖尖干細胞功能在軌研究,揭示植物進化對重力的適應機制,為后續定向設計適應太空環境的空間作物提供理論支撐。
我國即將完成第四批航天員選拔,實施空間站后續任務,并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4月24日,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完成推進劑加注,靜靜矗立在發射塔架上。每一發任務,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團隊都在追求更高的安全水準;從設計環節到產品生產過程控制,再到靶場的裝配操作,確保每一個部件和系統都達到高質量標準。
為保證空間實驗樣品以最佳狀態上天,倉懷興和同事們嚴格按照時間表節點實施每一步工作,直至貨包交付裝船。
4月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全年大風揚沙天氣最多的月份,而神舟十八號是空間站建造以來首次在4月進行發射任務。大風揚沙會給發射場一些室外設備和地面保障工作帶來不利影響。一個月前,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部門便開始了氣象準備工作,分析整理多項突發情況應對處置方案。發射場工作人員也進行了防風防沙各項準備工作,努力把風沙影響降到最低。
千人一發箭,萬人一桿槍。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實施。經過數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僅用30年就完成了“三步走”戰略目標,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2023年,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經中央政府批準啟動實施,總體目標是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目前各系統正按計劃開展研制建設。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登月服等主要飛行產品均已完成方案研制工作,正在全面開展初樣產品生產和各項試驗。飛船、著陸器已基本完成力熱試驗產品研制,火箭正在開展各型發動機地面試車,文昌載人月球探測發射場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向全社會公開征集載人月球車、月面載荷方案,正在進行競爭擇優。”林西強說。
我國即將完成第四批航天員選拔。第四批航天員入隊后,將和現役航天員一起,實施空間站后續任務,并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相比空間站任務,登月任務中航天員需要訓練掌握夢舟飛船和攬月著陸器正常和應急飛行情況下的操作(船器交會對接、著陸器下降過程中手控避障等),月面出/進艙,1/6重力條件下負重行走,月球車遠距離駕駛,月面鉆探、采樣和科學考察等技能。
“載人月球探測是具有高度挑戰性、創新性和引領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后續我們將統籌抓好各項研制建設工作,確保如期實現任務目標。”林西強表示,還將抓緊研究推動國外航天員以及太空游客參與空間站飛行,不久的將來中國空間站一定會迎來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員。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恰是在第九個“中國航天日”。回望載人航天的一路征程,從無人到有人,從艙內到艙外,從單艙到多艙,再到全構型的中國空間站,一路挑戰、一路跨越、一路創新,一代代航天人頑強拼搏、接續奮斗,不斷書寫著中國航天人自信自強、創新超越的輝煌。
“我更期待7.9公里每秒的速度與激情,渴望感受失重帶來的別樣體驗,體驗沒有翅膀但是依然可以‘飛翔’的美妙感覺。”李廣蘇說,工作之余他想好好看一看美麗的藍色星球,看一看祖國的錦繡山河,找一找一路走來養育培養過他的地方,也想替他可愛的孩子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到底會不會眨眼。(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自東風航天城報道)
- 2024-04-24重慶上線試用公權力大數據監督應用 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
- 2024-04-24學習貫徹紀律處分條例 | 嚴查違規收送禮品禮金行為
- 2024-04-24特寫 | 監督護航世園會
- 2024-04-24從違紀行為構成要件看取證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