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4月25日下午,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出征儀式現場。本網記者 柴雅欣 攝

圖為4月25日晚,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本網記者 柴雅欣 攝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4年4月25日20時59分,搭載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 10 分鐘后,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目前,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箭”護“神舟”,長征二號F火箭再顯身手。“與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相比,遙十八運載火箭進行了30余項技術狀態改進,進一步提升全箭可靠性和安全性。”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秦曈告訴記者,目前長征二號F火箭的可靠性評估值已提升至0.9896,安全性評估值達0.99996。
空間站建造任務啟動以來,長征二號F火箭進入了常態化、快節奏發射狀態。研制團隊持續優化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場流程,目前已由空間站建造初期的49天縮減到35天,并將瞄準30天目標繼續探索改進。
神舟載人飛船是航天員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共有14個分系統。針對神舟十八號任務特點,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制人員對飛船能源系統進行升級,主電源儲能電池由鎘鎳電池更改為鋰離子電池,電池實現擴容。鋰離子蓄電池此前已成功在空間站、貨運飛船等航天器上應用,安全性可靠性得到廣泛驗證,比能量更高、循環壽命更長、高倍率充電更佳,且為整船減重約50公斤。
除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外,神舟十八號還護送了一批特殊“乘客”:擬南芥種子、斑馬魚、金魚藻、潤滑材料等。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將利用艙內科學實驗機柜和艙外載荷,在微重力基礎物理、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航天醫學、航天技術等領域,開展90余項試(實)驗。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其牽頭負責的空間應用系統通過神舟十八號飛船上行了“空間先進水生生保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微重力環境調控植物干細胞功能和結構的分子網絡研究”、“蛋白與核酸共起源及密碼子起源的分子進化研究”、“空間用固液復合潤滑材料的設計、界面作用機理及艙外驗證”等4項科學實驗,上行樣品及裝置總重量約35公斤。
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3次載人飛行任務。在軌駐留期間,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將按計劃管理、照料空間站與應用載荷,進行空間站維護維修與狀態巡檢,保障空間站安全可靠高效運行。他們還將迎來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來訪,計劃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東風著陸場。(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自東風航天城報道)
- 2024-04-25深度關注 | 跑好太空“接力賽”
- 2024-04-25廣安觀潮 | 學出更加強烈的責任擔當
- 2024-04-25記者手記 | 在戈壁扎根 向九天逐夢
- 2024-04-25堅持“兩個結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