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甘肅網 >> 廉政頻道 >> 廉政要聞

    科技小院成立15年 扎根田野助農富農

    2024-05-30 09:28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科技小院成立15年 扎根田野助農富農

      小院落大舞臺

    1717024506835357.png

      制圖:李蕓

    20240530_072035_001.jpg

      圖為古生村科技小院師生開展村莊面源精準監控和農田面源全面調查,現場查看相關設施設備并做好記錄。趙渝 攝

    20240530_072035_002.jpg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左二)帶領科技小院師生查看分析水稻生長情況。趙渝 攝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強調,黨的二十大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自2009年中國農業大學在河北省曲周縣成立第一家科技小院,全國多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積極參與,牽頭建設了千余個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等學府,一頭連著田間地頭,科技小院在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記者近日走進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的科技小院集群。

      扎根田野助農富農,為農業生產提供直接、實用的科技支持

      在蒼山腳下的連片水田見到何利成時,他正戴著草帽、頂著太陽觀察地里農機的工作情況。南北走向的長條水田已經灌上了水,農機正在為插秧做準備,不遠處的田邊立著標牌:綠色興農、報國惠民。

      何利成是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2020年以企業+合作社方式搞起了綠色農業。在農機的轟隆聲中,他大聲介紹:“這一片我們共有800多畝地,150多畝是科技小院師生的試驗田,主要輪作種植水稻和油菜。”

      在洱海流域發展農業,一直受“綠色不高值、高值不綠色”的困擾,即污染低的作物綠色但產值不高;產值高的作物耗水耗肥,污染比較大。“老農民”何利成對此深有體會:“以前種地農藥化肥用得多,方法也不科學,比如說一畝地需要多少肥料就一次性撒下去,雨水一沖、污染很大。”

      2022年2月,科技小院進駐古生村開始全面監測、收集洱海流域治理數據,開啟了以洱海水質保衛戰、高值農業攻堅戰、鄉村振興陣地戰為主的“洱海科技大會戰”。截至目前,大理州已經成立15個科技小院,累計有25位院士、55家科教單位、960余名科技人員、500多名研究生參與“洱海科技大會戰”,著力破解洱海保護治理與綠色轉型發展難題。

      “科技小院研究的科技問題直接來自生產一線,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農戶、合作社和企業遇到什么問題我們就解決什么問題。通過設計學生的課題、指導精準研究、找到解決辦法,實現研究與應用的‘零距離’,提高研究的針對性。”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金可默介紹。

      服務“三農”是科技小院的初心。科技小院的師生們幫助老鄉們科學種田、增產增收,給老鄉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現在的種植方法跟以前不一樣。”何利成說,按照科技小院的科學種植方法,水稻種植通過測土配方、搭配使用化肥,節約了成本,增加了產量。

      何利成進一步介紹,還是以施肥為例,現在通過測土配方大概要施肥3次,根據土壤檢測結果來確定施肥量,底肥施一部分、插秧后15到20天施一部分,育穗期再施一部分,這樣吸收效率更高,污染也小一些。

      油菜是洱海流域重要經濟作物。在綠色高值種植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任衍齊介紹了小院里油菜組的相關工作:“我們的課題以生產需求為導向,比如油菜組的工作,從土壤、作物、根系、環境、模式等出發,每個方向都有學生去做,最終形成一個洱海流域綠色高值油菜種植的示范。”按照他們的研究成果,綠色高值周年水稻、油菜輪作體系畝產值達1萬元以上,氮磷投入減少20%以上。

      隨著科技小院技術推廣,綠色高值協同的種植模式在當地不斷發展,在生態綠色種植條件下,水稻、玉米、煙草、油菜等作物實現了綠色高值。科技小院的師生們以科技賦能洱海保護,助力鄉村振興,使洱海流域的農業產業從傳統的單一追求產值和經濟效益為主,轉向協同洱海生態環境保護、農業高值高效和農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在鄉土中國深處治學問,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為鄉村帶來深刻變化

      “院士謀策農桑興技藝,學人試鋤邑里變科場”,走進古生村科技小院,門口的一副對聯道出了科技小院建立的初心,也概括了小院師生們的日常。在科技小院,師生們把土地作黑板,以作物當教材,在田埂上建實驗室,在“自找苦吃”中練就“十八般武藝”。

      從海外名校學成回到母校中國農業大學任教后,金可默主動請纓,“自找苦吃”來到古生村科技小院,在農業生產一線治學問。兩年多來,帶著研究生走村入戶、與村民們拉家常搞調研、頂著烈日去地里查看試驗田,在村里開展種植、飲食、電商等各種培訓……在鄉土一線的“打磨”中,她變得“無所不能”,也成長為古生村科技小院的負責人。

      在金可默看來,科技小院在治學問方面有著獨特作用。一方面,科技小院研究的問題來自生產一線,除了生產技術層面的問題,還包括農民對技術的認知、采納意愿等問題,這些都是需要關注的,能實現多學科交叉研究;另一方面,科技小院通過駐扎農村,在農民身邊、農業企業里做服務,探索新型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建立多元化培訓體系和規模化服務模式,實現專家與農民、技術與產業“零距離”,促進知識轉化為行動。“以所學之識,在鄉土一線破難題,解決地方農業發展新問題,把實驗室建在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我們的土地上,我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充實。”金可默說。

      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袤田野上的科技小院里,師生們循著真問題找到教學科研的突破口,憑著真本事助力現代科技與傳統農耕加速融合,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潘云鳳是云南農業大學的新入職教師,今年3月來到古生村科技小院。相比于在校園開展實驗和生活教學,這里的條件差一些,但在她看來,這樣的經歷十分寶貴。

      “對科研工作者來說,能在生產一線直觀看到問題,讓以后的科學研究更有針對性、實用性;科技人員與生產‘零距離’,對環境改善、科學種植、農旅發展、收入提升都能提供很大幫助。”潘云鳳說。

      從初到時的手足無措到與村民侃侃而談,從“水土不服”到成為“當地人”,小院師生的心也和村民們越靠越近。“科技小院進駐古生村帶來了三大變化:村民的洱海保護意識提高、經濟收入有所提升、傳統的生產生活起了很大變化。”古生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說。

      組建白族刺繡工作室、利用短視頻宣傳科學種植技術、入戶宣傳綠色生產方式……瞄準鄉村振興,豐富多樣的課題正在有序推進,科技小院的師生們通過努力,讓科技的力量帶著種子破土,讓小院落撐起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大平臺,做好服務“三農”大文章。

      自找苦吃育英才,新時代青年在扎根沃土中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

      “在走訪農戶過程中,一位姐姐說自己不種地并且很用力把門關了。這是我們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但很快就整理好心情繼續找旁邊的農戶了。”在工作日志中,中國農業大學研究生王靖雯記錄了剛到村里調研時遇到的“閉門羹”。這樣的遭遇,不少“駐村新手”都遇到過。

      科技小院的師生們融入古生村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如何在農村生活、如何與農民交流是他們的必修課。“相比在學校,在小院開展科研更加不容易,要面對農戶的不認同甚至質疑等等,對目前大多是‘00后’的學生來說是個挑戰,他們要學會臉皮厚、嘴巴甜、腦袋活,當然他們的成就感和獲得感也不同。”金可默說。

      除了課題開展的艱苦,思想的難關也是必過的一道坎。駐村早期有學生不理解:“費勁考上研究生卻來村里讀研”“看不到駐村的價值和意義”“我一度對自己讀博士、搞科研的目標產生了懷疑”。

      “我們不單要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還要培養他們如何跟農戶打交道、如何做技術培訓、如何組織活動等。”金可默說,科技小院培養學生首先是引導他們樹立對于“三農”的情懷,對這一點理解深刻了,思想和行動的困難也就容易克服了。與此同時,科技小院盡可能豐富小院文化,去彌補一些校園文化缺失。

      成立古生村科技小院黨支部,組建“古生村科技小院”綠野宣講團,開展綠色種植技術培訓、科普培訓,組織鄉村支教、鄉村伴讀……在學校、教師及當地的支持下,在各種增長本領的活動中,學生們逐漸認識到駐村一線搞科研的意義,也由內而外地成長起來。

      曾經不善言辭的任衍齊如今成為小院的宣講員,生動流利地介紹小院的基本狀況和科研進展;一度因村民拒絕感到難過的王靖雯,如今與不少村民熟絡起來,和村民互留了聯系方式,一起探討水果玉米的種植問題;還有更多學生學到了在農村生產生活的各種技能。

      提起科技小院培養的學生,金可默的言語里透露著自豪。在她看來,這些學生在小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畢業進入社會后能直接用于實際生產、解決農民問題。

      報告顯示,目前,依托科技小院培養的已畢業和在校研究生中,有3235人次先后獲得國家獎學金、省市優秀畢業生、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全國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全國科技小院研究生已先后研發新品種、新產品800余項,引進創新農業綠色生產技術550余項。

      “我們一直在鄉村振興大舞臺發光發熱。”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焦點寫在工作日志里的話,代表著科技小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心聲。讓青春扎根鄉村沃土,將貢獻寫在祖國大地,廣袤田野里的科技小院,為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現代化農業強國貢獻著力量。(記者 薛鵬 自云南大理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有稿件來源為“中國甘肅網”的稿件,均為中國甘肅網版權稿件,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國甘肅網”。

    西北角西北角
    中國甘肅網微信中國甘肅網微信
    中國甘肅網微博中國甘肅網微博
    微博甘肅微博甘肅
    學習強國學習強國
    今日頭條號今日頭條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6212006002 | ICP備案:隴ICP備17001500號 | 經營許可證編號:甘B2-20060006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編號:(甘)字第079號增值電信業務許可證編號:甘B2__20120010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投訴舉報電話:12331 | 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2377

    主辦:甘肅中甘網傳媒有限責任公司 | 本網常年法律顧問團:甘肅和諧律師事務所(0931-8580115)甘肅天旺律師事務所(0931-8864528)

    Copyright © 2006 - 2016 中國甘肅網(GSC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簡介 | 人才招聘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931-8960109 0931-8960307(傳真)

    分享到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中文字幕无码高清晰|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人妻少妇无码视频在线|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乱人伦| 超清中文乱码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大|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不卡| 手机永久无码国产AV毛片| 最近最新高清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网站| 国模无码人体一区二区|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丰满乱孑伦无码专区 |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无码专区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日产欧洲无码视频无遮挡|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专区 |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日韩a级无码免费视频| AV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日日麻批免费40分钟无码|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京东传媒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电影|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直播|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自拍日本综合| 在线观看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