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作為政黨、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目標導向和社會價值追求,直接關系到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政治方向問題。意識形態的自覺是政治堅定的前提,意識形態的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特別重視意識形態問題,構建起完整的意識形態理論。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不斷開創新實踐、總結新經驗、概括新理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意識形態理論的研究。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正是從批判黑格爾的意識形態理論開始的,并構建起獨具特色的意識形態理論。
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共同撰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一著作被譽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標志。1859年,馬克思在撰寫《〈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時曾回顧了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他說,當1845年初恩格斯也住在布魯塞爾時,“我們決定共同闡明我們的見解與德國哲學的意識形態的見解的對立,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以青年黑格爾派為主要代表的德國哲學顛倒意識與存在、思想與現實的關系的觀念,指出其以純思想批判代替反對現存制度的實際斗爭做法的錯誤;在系統闡述科學實踐觀的基礎上,專門研究了意識形態問題,特別是集中闡述了意識形態的本質。
“意識形態”來自希臘語,原意是“觀念的學說”。日本學者櫛田在翻譯《德意志意識形態》時使用了漢語的這個詞語;后來,郭沫若把這部著作第一章翻譯成中文時繼續使用這個詞語;現在“意識形態”已經成為一個被多學科廣泛使用的概念。
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從意識的根源性的角度來定義意識形態,認為意識形態是人們的存在即人們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反映和升華物。他們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這一觀點批判了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把絕對精神作為世界本原的唯心主義觀點,開始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研究意識和意識形態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這就決定它必然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而,意識形態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由于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物質關系的反映和表現,所以,它為統治階級物質關系的存在和發展服務,是維持和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革命不僅要推翻舊的經濟制度,同傳統的所有制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而且要推翻舊的思想意識,同傳統的思想意識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推翻舊的思想意識的途徑不是精神的批判,而是物質的革命。他們指出:“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怪影’、‘幽靈’、‘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推翻一切舊的思想意識的目的是構建無產階級新的思想意識;而無產階級新的思想意識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只能根據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需要,并吸取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切優秀的思想意識成果而創造出來。
然而,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廣泛傳播,其唯物史觀被一些資產階級思想家和一些并不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的人歪曲為“經濟決定論”等。所以,恩格斯晚年在與各種資產階級思想進行斗爭的過程中,又從多個方面闡述了意識形態問題,構建起完整的意識形態理論。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內容
我們可以從社會意識結構學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從社會意識的主體來看,可以分為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一般來說,個體意識是社會成員的個人意識,是由個人社會經歷、生活環境和社會地位等因素所決定的精神訴求和意愿表達。群體意識是由一定數量的社會成員按照某種特定方式而結成的群體的意識,是由群體共同的社會經歷、生活環境和社會地位所決定的精神訴求和意愿表達。在社會生活中影響比較大的群體意識有階級意識、階層意識、民族意識、集體意識等。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的意識在整個社會意識中占統治地位,對社會意識有決定性的影響。
從社會意識的層次來看,可以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心理是社會意識的低級層次,是人們對社會生活具體的、直接的反映,是一種自發形成、不系統、不定型的社會意識,表現在人們的情感、情緒、風俗、習慣等方面。社會意識形式則是社會意識的高級形式,是人們從社會生活中概括出來的、經過思維加工的、有特定表現方式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社會意識。
從社會意識與經濟基礎的關系來看,可以分為意識形態和非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社會群體系統地、自覺地、理性地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社會意識形式,屬于思想上層建筑,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非意識形態的社會意識形式,不與特定的經濟基礎相聯系,不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其本身沒有階級性,可以為不同的社會制度和階級服務,包括自然科學、邏輯學、管理學、語言學等。
毫無疑問,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其存在和發展依賴于經濟基礎,被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意識形態相對于經濟基礎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各種意識形態一經形成就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自身特殊的發展規律。
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為:首先,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每一歷史時期的意識形態都同以往的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系,每一歷史時期的思想家在反映現實社會生活時都要利用前人所創造的思想資料和思想成果,并根據當時社會實踐的需要進行創新。其次,意識形態的發展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完全平衡。恩格斯指出:“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小提琴。”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不一定產生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經濟較落后的國家在意識形態方面也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再次,各種意識形態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承認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才能進一步說明意識形態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意識形態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發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首先,意識形態為建立、鞏固和發展經濟基礎、政治上層建筑提供必要的思想條件和精神保證。作為意識形態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和哲學等,都以各自特有的方式為自己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基礎、政治制度存在的現實性和合理性提供必要的理論論證或輿論支持,并同對立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其次,意識形態具有導向功能、教育功能和調控功能。所謂導向功能是說,一定的意識形態作為一定的社會或國家所要實現的政治目標和社會價值追求,可以有效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偉大的政治目標和社會價值去努力奮斗。所謂教育功能是說,意識形態能夠通過說服人、教育人和影響人,并把某個社會政治集團或階級的行動綱領、理想目標普遍化為全社會發展的目標,從而影響人們的理想信念、是非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所謂調控功能是說,意識形態可以通過社會輿論或評價體系來調整或控制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化解社會矛盾,調整社會關系,以此來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最后,意識形態通過設立一種政治目標或社會價值目標,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強大的精神凝聚力,進而使社會成員認同社會的政治目標和價值目標。
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
學習意識形態理論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輕視意識形態工作重要性的觀念,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導權。
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作為思想上層建筑,意識形態對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能動反作用。其一,從國家政權的維度來看,意識形態以輿論聲援和理論引導的方式支持其所反映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以輿論反對和理論批判的方式否定其敵對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筑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并與其意識形態進行斗爭。其二,從社會發展的維度來看,意識形態通過引導和教育、組織和動員、批判和否定等方式,獲得社會上絕大多數民眾的認同,從而保證社會良性有序發展。其三,從政黨執政的維度來看,意識形態能夠為團結本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強大的精神凝聚力、價值驅動力和行為規范力。喪失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必然會帶來各種各樣的風險。
要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理想、信念、信仰是人們超越現實、對未來美好前景和遠大價值目標的自覺追求,是塑造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面向未來、努力實現最高價值的自我意識。這里既包括以價值理想為核心的價值目標體系,也包括以信念和信仰為精神動力的自覺的價值追求過程。理想、信念、信仰又有區別。理想是建立在信念和信仰基礎之上并自覺為之奮斗的崇高價值目標體系。人們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奮斗的過程,就是把信念信仰與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強化信念信仰的過程。信念是人們在對真理確信與價值認同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某種超越現實、超越自我、面向未來的具有持續性、穩定性的觀念,其最大特點是“信”,表現為人們思想上和意志上的堅定性。信仰是建立在信念基礎之上并自覺追求終極價值的最高信念,其特點是具有情感的皈依、虔誠的信奉,形成完整的精神導向和人生的精神追求。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意志,調動全體中華兒女的力量,發揮全體中華兒女的才智。
要高度警惕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重大風險。有的黨員干部對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上功夫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實際工作中把馬克思主義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這些對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構成極大的威脅。當前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正面臨巨大挑戰。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將其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執政風險的重要內容,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作者: 阮青)
- 2024-06-25監督故事 | 取消的證明
- 2024-06-25特寫 | 古生村煥新顏
- 2024-06-25實踐故事丨釋放片區協作疊加效應
- 2024-06-20鍛造高素質專業化紀檢監察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