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既繼承借鑒了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教勞結合相關理論和實驗探索,又根據時代發展賦予其新的內涵。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19世紀機器大工業生產條件下,工人階級受到的壓迫使得本階級成員接受良好的教育淪為不切實際的空想。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盡管工廠法規定了“所有十四歲以下的兒童每天要受兩小時的義務教育,廠主如雇用沒有廠醫的年齡證明書和教師的入學證明書的兒童,就得受罰”,然而實際狀況是“大批的兒童整個星期都在工廠和家里工作,因而不能上學。而為白天做工的人辦的夜校幾乎根本就沒有人去,去了也得不到什么好處。青年工人累了十二小時之久,還要叫他們在晚上八點到十點去上學,這也未免太過分了”。在這種情形下,工人階級受教育權被無情地剝奪。正因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要實現受教育權和勞動權的統一,同時將“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作為實現共產主義的一項重要組織原則。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兩個方面闡釋了“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的雙重功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強調:“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有利于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能夠極大地提高勞動者素質,將先進的科學技術運用到實際的生產實踐中,提高社會生產力。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將和教育相結合,從而既使多方面的技術訓練也使科學教育的實踐基礎得到保障。”列寧認為“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充分彰顯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于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重要意義。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批評了“普遍禁止兒童勞動”的做法,特別強調“在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嚴格調節勞動時間并采取其他保護兒童的預防措施的條件下,生產勞動和教育的早期結合是改造現代社會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這表明,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有利于促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結合,適應大工業發展的趨勢與需要,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有利于促進人的發展,提高工人階級素質,造就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講道:“在再生產的行為本身中……生產者也改變著,他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這就表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他在《給臨時中央委員會代表的關于若干問題的指示》中指出:“我們把教育理解成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體育,即體育學校和軍事訓練所教的內容。第三:技術培訓,這種培訓要以生產各個過程的一般原理為內容,并同時使兒童和少年學會各種行業基本工具的實際運用與操作。”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擺脫舊分工導致人在腦力和體力上的片面發展,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和平臺。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早在20世紀30年代,毛澤東就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使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多次強調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結合的要求,提出要在學校開設生產勞動課程等。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貫徹馬克思主義教勞結合思想同中國的實際緊密結合,極大地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生產,有力支撐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進行了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總要求,作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強調“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提供了路徑指引。站在建設教育強國的歷史基點,我們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奠定堅實基礎。(作者:王璇,單位: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2024-07-30新視野 | 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符號
- 2024-07-30群眾工作札記 | 確?;蒉r政策落實落地
- 2024-07-30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深刻把握《決定》精神 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 2024-07-30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中央宣講團在甘肅宣講 胡昌升主持 舒啟明作報告 任振鶴石謀軍出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