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分別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外,“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通過評審,上海崇明東灘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中國世界遺產事業從無到有,蔚為大觀,努力實現世界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守護全人類共同的珍寶。
新增世界遺產展示中國山川壯美、人文豐厚
中國古代都城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先秦時期、秦漢至隋唐時期、宋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有人總結,在這四個發展階段中,逐漸形成了三種主要的都城模式——分別以漢唐時期的長安城、北宋的東京開封城及元明清時期的北京城為代表。
這三種都城建造模式,無一例外,都是以中軸線為最主要的核心,其中尤以北京中軸線為集大成者,是中國古都文明的珍貴結晶。一個“中”字,看似簡單,所體現的則是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與人生追求。
這道中軸線,正隨著時空的行進而拓展,走過永定門,登上正陽門,一路向北,穿越故宮,路過景山,走到奧林匹克公園,再到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一一展開。
煙火氣與莊嚴感彼此交織,交相輝映,共同塑造了北京中軸線的獨特風貌。晨鐘暮鼓,位于傳統中軸線最北端的鐘鼓樓曾經把握著這座城市的脈搏。在鏗鏘有力的鐘鼓聲回蕩中,每天的生活在這里啟程。鐘鼓樓文物保管所所長李蔭心介紹,“留住老北京的傳統生活方式,也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方向”,“畢竟,厚重的歷史之外,北京中軸線更是人們柴米油鹽、炊飲生活的地方”。
高聳入云的沙山,靜謐的湖泊、濕地,構成了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獨特的迷人景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干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杰出范例,也是全球范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其重要標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展現了非凡的自然美學價值。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位于世界最大的潮間帶濕地,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候鳥的重要棲身地,縱貫22個國家,是全球鳥類多樣性最豐富、瀕危物種比例最高的遷飛通道,為數千萬只水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本次會議,世界遺產委員會以重大邊界調整的形式,將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等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給出了重要評價:“這一遺產的成功列入,對于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產具有里程碑意義。”
其實,無論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群,北京中軸線,還是黃渤海畔的候鳥棲息地,在向世界展示中國豐富的地理和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在講述著中國保護世界遺產的生動故事,是中國在踐行世界遺產保護的莊嚴承諾。
申遺成功是保護和發展的新起點
世界遺產,只能是供參觀緬懷的靜態存在嗎?北京中軸線給出了答案。
北京中軸線既是空間軸,也是發展軸。不斷生長的中軸線,如同樹木的年輪,記錄著北京這座古都的發展史,至今依然生機盎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據天壇公園副園長劉勇介紹,“天壇目前有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和‘天壇傳說’。中和韶樂被稱為‘中軸線上的音樂’,服務于中軸線上的大型祭祀、朝會活動。我們有一支傳承隊伍,對相關曲目進行挖掘、展示,希望未來游客來到神樂署能夠看展覽、聽音樂。”
2012年,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正式啟動。12年來,申遺并非只是申遺團隊的工作,而是成為北京市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抓手。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其中,中軸線與公眾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
中軸線是活態遺產,它不僅屬于歷史,也屬于當下和未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專設“傳承利用和公眾參與”一章,明確遺產保護的公眾參與機制。北京還出臺了全國首個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公眾參與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支持引導機制(試行)》。近年來,北京持續推出中軸線展覽、實地探訪、綜藝節目、文創比賽、文化遺產講堂等特色活動,讓公眾通過更多渠道感受到這條文化中軸的獨特魅力。厚重的文化遺產以更靈巧、更時尚化的表達呈現在世人面前。
同樣,“活態傳承”也是泉州世界文化遺產的鮮明特點。“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于2021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它深刻融入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決不是冰冷、生硬的建筑物,而是滿載人間煙火味。萬壽塔自屹立那一天起,就是航海人心中不變的航標;開元寺的晨鐘暮鼓聲中,許多百姓依然前往祈求平安、風調雨順;洛陽橋、安平橋早已不再是昔日的咽喉要道,但這并不妨礙市民們在夕陽余暉下漫步橋頭、流連忘返……
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群眾中、在生活里將文化遺產的魅力與價值充分延展開來。
文明如水,澤潤無聲。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尤其需要文明的滋養和引領。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文化遺產只有融入我們的生活,保護才真正落到了實處。
歷史長河洶涌澎湃,中華文明數千年歷盡劫波卻從未中斷,所依賴的就是不斷推陳出新的文化傳承。進入新時代,我們的文明更加生氣勃勃、剛健有為,每朵文化的浪花都有奔騰的故事。堅定的自信和自覺助推廣闊大地上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活起來,豐富著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中國不僅是世界遺產大國,也是遺產保護強國
站在古老的文明、厚重的歷史之上,先人留給我們的,不只是豐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更是涌動不息的血脈與精神,我們能從中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生機勃勃、繁衍不息。
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000多尊彩塑,始建于公元366年的敦煌莫高窟不僅是中國的千年瑰寶,也是古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交流、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見證。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中國首批世界遺產之一。
從2006年施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到各地方、各遺產地陸續出臺相關保護條例;從完善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到實施各項重點生態工程,中國始終重視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
據了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流程大致如下:首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列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然后,由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提交申報材料,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組織專家完成現場考察和技術審查后,提交補正材料;最后,在ICOMOS提出評估報告后,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在世界遺產大會上討論決定項目是否入選。
2014年以來,中國有14個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
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絲綢之路形容為東西方之間融合與交流的對話之路,為人類的共同繁榮作出重要貢獻;“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被公認為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獨特而杰出的港口城市空間結構,成為東亞和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海上樞紐,對東亞和東南亞經濟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致賀信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正如馬克思所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當我們仰望歷史蒼穹,文明之光燦若星河;當我們俯首腳下熱土,浩浩歷程綿亙萬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以遒勁筆墨寫就壯麗史詩,屢屢引人深思神往。
39年來,中國世界遺產的保護理念不斷升華,管理水平持續提升,使重要珍貴遺產得到有效保護,較好地實現了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推動了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悠久的文明傳承,絕不僅僅是史書中泛黃的記憶。遍布華夏大地的一處處文化和自然遺產,蘊含溝通歷史與未來的密碼,也留下文脈賡續的深刻啟迪。(記者 劉同華)
- 2024-08-02殷殷鐵血鑄忠魂 何叔衡的革命故事
- 2024-08-02習近平回信勉勵祖籍寧波的香港企業家
- 2024-08-02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省委書記胡昌升主持 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經濟發展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等工作
- 2024-08-02深度關注|為干事創業營造良好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