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挖掘文物價值 傳揚中華瑰寶
近日,以“馬王堆漢墓文物、漢代文化與當代中國”為主題的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長沙召開。300余名國內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向世界講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中國的歷史文化,豐富而多彩,曲折而燦爛,綿延而不斷。2024年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文博人接力探尋、勤耕不輟,不斷挖掘文物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智慧精華,讓中華瑰寶傳揚,讓民族自信激昂。
漢風重現讓中華文化驚艷世界
半個世紀前,湖南長沙東郊五里牌外,有兩座高大、馬鞍狀的相連土包,當地人稱其為“馬王堆”。
1972年1月,正值湖南陰冷多雨的冬日。考古工作人員和長沙多所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奮戰,在凜凜寒冬中啟動一場重大考古發掘——西漢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家庭墓葬:
薄如蟬翼的素紗襌衣、燦若云霞的繡品;精美漆木器,漆鼎中仍盛有鯽魚藕片芹菜羹;奇異詭譎的神秘帛畫;包含失傳文獻的帛書、簡牘;木俑、陶器等各類日常用品……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長眠地下兩千多年的一號墓女主人辛追遺體出土時,皮下軟組織柔軟有彈性,四肢可自由彎曲伸展,睫毛、腳趾指紋、耳內耳膜都完好可見。
周恩來總理對馬王堆發掘工作作出批示,相關部門調集了當時中國考古學、歷史學、植物學、動物學、醫學、文物保護等眾多學科的頂級學者參與發掘和研究。馬王堆漢墓發掘伊始,就是我國考古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多學科、多單位協作研究的科技考古范例。
馬王堆漢墓的驚世發掘,讓中華文化驚艷世界。1972年7月30日,新華社向全世界公布馬王堆一號墓發掘情況,舉世轟動,16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媒體競相轉載、報道,將馬王堆譽為“20世紀中國與世界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1972年至1974年,長沙馬王堆出土了700多件亮麗漆器、2萬多件精美紡織品、13萬多字的簡帛文獻,包括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世界上最早最輕最薄的素紗襌衣等。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再現西漢初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熱烈浪漫的想象、對宇宙和生命的認識,仿若打開一扇“時光之門”,穿越兩千余年……
考古專家認為,具有重大學術意義的考古發現不勝枚舉,像馬王堆漢墓這樣引起人類社會廣泛關注的,并不多見。一代代文博工作者日復一日付出,讓一件件稀世奇珍再現神奇。
“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保存之完好、器物之多樣、制作之精致、內涵之豐富前所未有,至今仍是衡量漢初社會發展的實物標桿。”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館員喻燕姣介紹。
作為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馬王堆成為中國文物考古的亮麗品牌,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堅定了文化自信。50年來,幾代考古、文保專家賡續奮斗,努力守護好、展示好馬王堆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為探索中國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提供了優秀案例。
考古成果為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資料
出土文物中,寫有“君幸食”“君幸酒”等字樣的漆器、茱萸紋繡錦、神秘帛畫、陶器等日常用品……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人間煙火。馬王堆,一部活生生的中國西漢時期百科全書。
今天,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馬王堆導引術”養生功法為體育必修課。這套功法就是來源于馬王堆出土的現存最古老氣功圖譜《導引圖》。
談及馬王堆出土的古醫書,一位日本專家說:“《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等,是我了解《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典籍背景的珍貴史料。”
馬王堆出土的T形帛畫,將上古傳說中的眾多祥瑞元素,與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畫面展現于絲帛之上。“它至今仍具有令人感動的精神力量。”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主任汪悅進評價道,馬王堆T形帛畫布景壯麗、想象奇特,其精巧嚴密的設計思路和浪漫宏大的時空想象,在全人類藝術遺存中獨樹一幟。
馬王堆考古發掘50周年,現在有哪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物資料?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宣布了《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長沙馬王堆漢墓文庫》《中國絲綢大系·湖南博物院卷(戰國至漢代)》三套書籍的出版發行。這三大套書籍,系統梳理了馬王堆漢墓最新研究成果。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公布了最新整理發現的230余片帛書、帛畫殘片;對全書圖版進行調整和調色并對書中文字進行了620多處修訂,確保讀者能夠更清晰、準確地了解馬王堆簡帛文化。
《長沙馬王堆漢墓文庫》(首批4卷)內容涵蓋馬王堆漢墓紡織品全部資料和黃老帛書研究的最新成果。《馬王堆漢墓紡織品研究》共3卷,書中首次公布了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所有紡織品文物資料,為進一步研究西漢紡織品及漢初貴族喪葬禮儀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
《中國絲綢大系·湖南博物院卷(戰國至漢代)》精選了長沙戰國墓、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精美絲織物,內容涵蓋文物說明、文物精美圖片以及最新文物研究成果等,為進一步研究戰國、西漢時期的紡織技術以及當時的服飾制度提供了珍貴的參考資料。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馬王堆漢墓帛書簡牘是文物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謂重中之重。帛書分別用篆書、隸書和介于二者之間的草隸寫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經歷秦始皇“焚書坑儒”已湮沒兩千余年的古佚書,也有一部分為現存古籍的不同版本,為中國傳統文獻學科研究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實物及文獻資料。
據復旦大學古文字中心主任劉釗教授介紹,“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簡牘帛書,包括50余種簡帛書籍,囊括了‘六藝’‘諸子’‘兵書’‘術數’‘方技’五類,如果把用賦體寫成的《相馬經》算作‘詩賦’,按《漢書·藝文志》把當時的圖書分為‘六略’的分法,從大類上看就已經齊全了。”這些書除了少部分有傳本或近似內容流傳下來外,大部分都不曾見過,因此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既有原始圖版、拼合復原圖,也包括所有有字反印文、滲印文和無字空白頁,以及各種殘碎帛片,是目前馬王堆簡帛文獻最全面、最準確的整理文本。
任何時代都是歷史和未來的延續
“馬王堆漢墓發掘是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89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世民說,“我們正處在文物考古事業最好的時期,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新氣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文化自信日益彰顯。馬王堆研究也迎來黃金時代。目前,投身馬王堆漢墓研究的專家學者達4000多人,參觀馬王堆漢墓文物人數累計突破1億人次,近年年均參觀游客達400余萬人次。文物保護開發取得的豐富成果,讓人們更加了解歷史、敬重歷史,從中受到更多歷史人文的熏陶;同時也推動考古熱起來、文物活起來、文化強起來。
2022年,湖南博物院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批成立,成為湖南省文博行業第一家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在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湖南博物院宣布當日成立馬王堆研究院,未來將以開放式的學術平臺開展科研合作。同時,湖南博物院與香港科技大學、敦煌研究院等6家相關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將聯合開展跨學科和跨機構協同合作。
在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就有一個馬王堆漢代文化藝術研究組。“在全球視野中,馬王堆文化遺產是一座巔峰,不僅增強了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理解,也促進了東西方在考古、藝術研究方面的交流。”汪悅進說。
由汪悅進團隊負責策劃的“生命藝術——馬王堆漢代文化沉浸式數字大展”,運用最前沿的多媒體技術,全方位展示了馬王堆漢代文化的藝術、想象與認知世界。“我認為要讓文物活起來,不應該拘泥于社會生活場景的還原,而要進一步挖掘歷史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傳播推廣,這樣才能加深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認識。”汪悅進認為。
此次學術研討會就公布了不少馬王堆“文化+科技”項目階段性成果及數字化舉措,可供考古愛好者與專家學者了解參考。
任何時代都是歷史和未來的延續,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守護傳承歷史文脈,已經成為新時代的文化現象。
湖南博物院黨委書記、院長段曉明表示:“未來,我們將整合全球學術資源,開展多學科、跨領域的聯合攻關和學術合作,做好馬王堆漢墓的文物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為新時代中國考古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穆鐸)
- 2024-08-23深度關注丨向招投標領域亂象“亮劍”
- 2024-08-23胡昌升在調研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外資外貿工作時強調 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激發全省現代化建設動力活力
- 2024-08-23紀檢監察機關完善容錯糾錯、澄清正名等機制 激勵干部擔當作為
- 2024-08-23“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傳承弘揚研究書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