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煙柳畫橋、十萬人家……千百年來,杭州以“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成為無數文人墨客心之所向。行走杭州,仿佛走在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中。從傳唱至今的動人故事,到可以尋覓觸摸的歷史遺存,再到散落在這片土地上的點點廉潔印記,共同匯成一條文化的長河,浸潤人心。
山色湖光有清音
在杭州人眼里,西湖是這座城市的靈魂。西湖周邊群山環繞,其中吳山最為人們熟知。
吳山也稱城隍山,春秋時期屬吳國南界,是由紫陽、云居等十幾個山頭形成的弧形山丘的總稱,是杭州唯一楔入市區的城中之山。
站在吳山之巔,便可盡覽杭州的江、山、湖、城盛景——錢塘江奔騰于山南,西湖輝映于山北,杭州城里的萬家燈火亦能盡收眼底。傳說,明末抗清英雄張蒼水在杭州就義之前,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抬頭望見吳山時,長嘆一句:“好山色!”
行走在山間林木蔥郁的小道上,不禁感慨,吳山確有“好山色”。這“好山色”,不僅是自然風光,更是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的相融相生——據不完全統計,在吳山上現存各朝代清官廉吏相關的歷史足跡,多達20余處。
從吳山山脊主路往南走,就可見密林中有白墻黛瓦的一座四方院落,這便是阮公祠,紀念的是清代浙江巡撫阮元。
阮元撫浙期間,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創建書院“詁經精舍”、重修《浙江通志》,對杭州作出許多貢獻,《清史稿》以“多惠政”贊之。阮元為官尤其以廉潔著稱,據載,他在杭州為官時,每逢生日總會避客獨隱,以免他人趁機行賄送禮。
如今,西湖中央的一片綠洲樹木蔥蘢、渾然天成,與“三潭印月”“湖心亭”相映成趣,這便是當年阮元治理西湖時用淤泥堆積起的一個小島,后人把它叫作“阮公墩”。在西湖新十景里,“阮墩環碧”名列其中,表達著杭州人民對阮元的感激和懷念。
從阮公祠出來繼續向南,就能尋到隱于叢中的三茅觀。
三茅觀原為古代一座道觀,明代時,這里曾設有書館。少年于謙常與學友三五人登吳山,來三茅觀讀書。據說,他正是在這段時期寫下了名作《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成了于謙一生的寫照。居官30多年,不論是監察吏治、判冤決獄,還是勸課農桑、治河救災,抑或保衛社稷、為國舉賢,于謙一直兢兢業業,潔身自好,將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間。《明史》評價他:“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于謙與岳飛、張蒼水被后世并稱為“西湖三杰”。三位英雄,不同的人生經歷,卻閃耀著相同的光芒。中華民族能繁衍不息,中華文化能長盛不衰,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這樣的民族脊梁的支撐。青山有幸埋忠骨,西子湖畔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英雄的長眠,立起了一座座精神的豐碑。
從三茅觀向北走,登上吳山之巔,就來到了城隍廟,也是周新祠。浙江城隍的人物原型,就是明代官員周新。
周新曾任監察御史、浙江按察使,清廉無私、善于斷案,有“冷面寒鐵”之稱。百姓對他愛戴有加,民間一直流傳著他“懸鵝示眾”拒絕賄賂的故事。后來,周新遭誣陷,含冤被殺,浙江百姓紛紛哭祭并進京申冤。明成祖得知后,下旨敕封周新為浙江城隍,百姓便在吳山上筑祠,供奉其為城隍神。
數百年不斷的紀念,是對周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大肯定,也寄托著百姓對公平、正義、清廉的美好愿望。
走出周新祠,站在吳山山巔,眼前便是山水相依的杭州城。歷史與現實在這里串聯,人文與風景在這里融合。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經由歷史文脈沉淀在杭州的時代記憶中,融化在杭州人民的血脈基因里。
2013年6月,以周新祠、阮公祠、三茅觀等為內容的“吳山清風”廉潔文化教育專線正式面向社會推出。經過多年運轉,這條廉潔文化之路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今天,徜徉在杭州的山水間,人們在欣賞湖光山色之時,更多的是在追尋從古至今的一種人間正氣,感受著精神力量的傳承。
清廉為民筑海塘
錢塘江,古稱“浙江”,亦名“折江”“之江”,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它不僅是杭州的母親河,也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見證者”。
“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奔涌的錢塘江潮水造就了“壯觀天下無”的盛況,同樣帶來了水患。
修建海塘是人們抵御水患的重要方式。自東漢起,修堤筑塘從未間斷,從最初的土塘、柴塘,到后來的石塘,海塘結構日臻完善。正是有了海塘的守護,才成就了“錢塘自古繁華”。
位于杭州市上城區九睦路的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仍然保留著這一段歷史的蹤跡。走進一樓遺址展示廳,眼前出現一條玻璃棧道,腳下便是珍貴的明清時期錢塘江海塘遺址。土黃的沙礫、整齊的條石,講述著先輩治理水患的決心。沿著下沉樓梯走,能更加近距離地觀察這段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海塘,感受今人與歷史的遙望相對。
海塘修建關乎百姓生計,是人與自然的博弈,勇氣與智慧的較量。二樓的海塘文化廳里,展出了海塘相關實物、模型、動畫,其中有不少塘官的清廉故事,以及海塘修建中為防止貪污腐敗和不擔當不作為而設置的制度措施。
潮災無情,危急關頭,塘官必須勇于擔當。展廳內,通過雕塑重現了北宋治水官員張夏在海塘工作的場景。張夏以工部郎中任兩浙轉運使期間,“作江塘十二里,以防江潮之患”。其間,他不僅親臨指揮,帶領軍士治水救災,而且首次以石塘代替土塘和柴塘,開創了“疊砌法”的先河。據史學家考證,張夏是在“崗位上”倒下的,一說死在搶險護堤戰斗中,一說死于漕運時覆舟。杭州百姓感念其功績,敬奉他為“潮神”,在他的家鄉蕭山更是有“沿江十八廟,廟廟祭張公”之說。
海塘修建要保證質量,官員必須做到清廉。展廳中,可見陳堯佐、朱軾、李輔耀、朱智等清官廉吏修建海塘的故事。被稱為“清末修塘第一人”的李輔耀,在擔任浙江海塘工程督辦期間,浙江地區錢糧財稅、海防治安井然有序。他不僅廉潔奉公,且嚴查貪官污吏。海塘修復工程完成后,被李輔耀革職的官員誣告其貪污公款,朝廷命兩江總督徹查,幸而李輔耀賬目一清二楚,有力地證明了所謂貪污之事是子虛烏有。
對于海塘修建中的貪污腐敗、草草敷衍等問題,歷朝歷代重視制度建設,對海塘的修筑、防御、塘身結構、施工部署、管理組織等皆制定詳規。明代有了“恃賞罰以為功懲”“在工各官有偷安誤事及侵克不儉者,即時分別發落”等規定。明嘉靖年間建立了海塘保固制度,規定塘成三年內坍塌者,需依法懲辦。到了清朝,一系列細化的規章制度建立起來,如將責任人姓名鐫刻于塘堤條石,不同類型塘堤確定不同長度保固期,保固期內海塘如有損壞而官員本人去世,也須由家屬“賠修”,等等。
今天,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個個修建海塘的“責任人”姓名、筑塘長度、筑塘時間清晰地鐫刻在魚鱗海塘的條石上。江潮自古洶涌又如何,一代代治水能臣前赴后繼,他們本身就是守護百姓的一道堅固“海塘”。
自2020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杭州海塘遺址博物館已成為“上城清風之旅”的重要一站,為來此參觀的黨員干部、市民游客帶來獨特的廉潔文化體驗。走在館內,回顧千百年來海塘工程的往事,百般感觸縈繞心頭。有形的海塘與無形的精神相融合,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何為崇高、何為永恒,不言而喻。
田間地頭燃星火
衙前鎮屬于杭州市蕭山區,地處蕭紹平原腹地,坐落在當地著名的鳳凰山下。
這是一片紅色的熱土。1921年,這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運動——衙前農民運動。這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有組織有綱領的農民革命運動。
衙前農民協會舊址東岳廟坐落于浙東運河邊。舊址分前殿和東、西廂房,陳列了農民斗爭用的鐵耙等工具。協會會場僅由一張拼湊成的會議桌、一盞汽油燈和幾個茶杯組成,條件極為簡陋。
上世紀20年代初的蕭山衙前,農民面對軍閥、地主豪紳的欺詐掠奪,不堪重負。經過沈定一等早期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思想發動和籌備組織,1921年9月27日,衙前以及附近村莊的農民在東岳廟集會,宣告成立衙前農民協會,發布了經農民議決的《衙前農民協會宣言》和《衙前農民協會章程》,同時選舉了李成虎等6位農民為領導者。
李成虎當時已六十多歲,在村民中威望頗高。在衙前農民協會的成立大會上,李成虎堅定地說:“從今以后,我們農民有自己講話的地方了,收租要由我們農民協會定了!”又說:“叫我擔當,我不怕,即使有事我也敢于承擔。”
爭奪養魚權、對抗米行、油菜籽事件……衙前農民協會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開展了一系列斗爭。這些斗爭的勝利,使農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短短兩個多月,蕭山、紹興、上虞等縣共有82個村建立了農民協會。協會團結廣大農民,積極組織開展抗租減租等斗爭,捍衛自身利益,并喊出了破除迷信、掃除文盲、解放婦女等口號,將科學、民主精神傳播到廣大農民中去。
衙前農民運動影響很大,使中國共產黨人積累了寶貴的革命斗爭經驗,使中國社會對農民有了新的認識,使農民運動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向北百余米,可見李成虎墓。1921年12月,李成虎被秘密逮捕。在獄中,他始終不屈不撓、大義凜然,最終被處死。從李成虎墓旁,可登鳳凰山巔。山巔矗立著高低相間的嶙峋巨巖,看著這些峭拔的山骨,眼前仿佛浮現頭戴烏氈帽、面容清癯、淳樸剛毅的李成虎及其戰友單夏蘭、陳晉生等人不畏酷刑、傲骨凜然的形象。
“好,要大家好;有,要大家有。”一百多年前,李成虎等人喊出了農人最樸素的共同富裕愿景。今天行走在衙前,“十八里經濟長廊”內,一排排整齊的現代化廠房格外引人注目,這片土地上,誕生了化纖紡織、鋼構網架等支柱產業。通過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在“千萬工程”的指引下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衙前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未來鄉村發展新路。鳳凰村里有了清廉長廊,干部履職承諾、村監會責任清單、干部作風建設十項規定等一一公開,展現了一幅村規民約治村、小微權力公開、鄉風民風淳樸的生動畫卷。當年《衙前農民協會宣言》提出的“人人生活在這錦繡堆中”的愿望,如今在衙前已變成現實,且將奔向更廣闊的錦繡前程。(郝思斯)
- 2024-08-23中國式現代化研究,研究什么?怎樣研究?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張翼
- 2024-08-23駐稅務總局紀檢監察組圍繞涉稅業務持續開展集體學習 講學互動做實政治監督
- 2024-08-23歷史文化源流丨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 2024-08-23文化之約丨挖掘文物價值 傳揚中華瑰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