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箴言】
近世謂居高位,享大爵,為顯親之孝。不知《孝經》明言:“立身行道,方是揚名顯親”,并無爵位之說。不然,何古今有爵位者多,而以孝稱者寡也?居高位,享大爵,其勢其力,可以廣行孝道,何以不愧于孝者不概見,更有因此而多不孝之行,反不如食貧居賤者之無愧于孝?此有位者益可愧也。
——清·陳宏謀《學仕遺規》
【深意淺說】
孝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之一。關于什么是孝,歷史上爭論很多,但總而言之,大概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方面是物質上奉養父母,另一個方面是精神上愉悅父母。晚輩們努力讓老人不缺吃不缺穿,心情又愉快,當然是最好的孝了。
當高官,享顯爵,是不是就是盡孝?一般人都認為這也是盡孝,屬于光宗耀祖、讓父母精神愉悅的事情。陳宏謀按照《孝經》的定義,認為這不屬于盡孝。之所以有這種爭議,主要是看從主觀動機還是客觀后果來定義盡孝。如果從主觀動機定義,那么,一些做高官的,如果內心并無盡孝的動機,即使父母由此而過著很優裕的生活,那也不是盡孝。而從客觀后果來定義,如果父母從兒子的高官厚祿中得到物質和精神的滿足,那就是盡孝。
古代說,忠孝不能兩全,服務君主,選擇出仕,不能承歡膝下,自然不能說是盡孝。但是,家貧親老,有當官賺取俸祿的機會而不去當官,讓父母啼饑號寒,這難道是孝道?所以,古代就認為,家貧親老而不去當官,是與沒有后代、斷絕香火一樣的大不孝行為。
當時,“居高位,享大爵”,不但能夠以豐厚收入讓父母過上優裕的物質生活,而且也因為身居高位,享有榮華富貴,光宗耀祖。按照古代的制度,官當到一定程度,皇帝就要封贈他們的父祖,賜予官員父母、祖先與妻室爵位名號。存者稱封,已死稱贈。封贈先世,起自晉、宋,大抵封贈一代,極少延及祖父,唐末以后,宰相貴臣方追贈三代。明、清文武官員一品封贈三代,二三品封贈二代,四品至七品封贈一代,八九品只封本人,亦按不同品級封贈其妻以不同名號,一般在有慶典時封贈。顯然,官越大,爵越高,得到的封贈就越隆重體面,能夠給父母帶來的精神享受就越大。
由此可見,在古代,一個人當了官,尤其當了大官,無論他自己是否具有發自內心的孝心,而客觀上確實實現了盡孝的效果。父母既由兒子的俸祿而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也由兒子的社會地位獲得巨大的精神享受。雖然當官的兒子并不一定能夠隨時承歡膝下,但父母們的滿足感是實實在在的。
但是,宦海風云不定,只有平平安安才是真正的盡孝。如果哪天出了事,不但當官者自身不保,弄不好株連三族九族,父母親也會被治罪坐牢。這種情況下,官員就不會被認為是孝子,而是逆子。一個官員如果確實要為父母安全考慮,他必定會非常小心謹慎地做官。他可能奉公守法,不敢貪贓枉法,這當然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但是,為了不連累父母,他也可能謹小慎微,八面玲瓏,不得罪任何人,不敢有任何擔當,像清朝的曹振鏞那樣,“多磕頭,少說話”,沒有任何主見,沒有任何作為,只求當一個太太平平的官員,實際上淪為賈寶玉譏諷的祿蠹。這種狀態下,他確實為雙親盡孝了,卻很難說為國盡忠了,這也印證了古代忠孝不能兩全的遺憾。
(梁發芾)
【人間草木】

名稱:成層石松
分布:隴南、甘南
簡介:成層石松,多年生植物。全草入藥,具有利尿解熱、清火祛濕的功效,也是一種優良的觀賞植物。
(植物資料由西北師范大學白增福、陳學林提供)
- 2024-09-05古代“官吏債”是怎么回事?
- 2024-09-04出仕當官不走歪門邪道
- 2024-09-03改善官場風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 2024-09-02“簡”述廉潔 | 兩千年前的動物保護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