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0日,山東省濟濱高鐵濟陽黃河公鐵兩用特大橋順利合龍,實現全橋貫通。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要保護弘揚黃河文化,傳承好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自古以來,九曲黃河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英雄氣概和堅韌品格,孕育了中華兒女的發明創造和智慧靈性,形成了博大精深、內涵豐厚的黃河文化。在新時代偉大進程中,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對于堅定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賡續發展注入不竭源泉,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條滋養著民族文化的大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古以來,源遠流長、奔流不息的黃河,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活家園。中華先人在黃河流域高擎智慧的火炬,靠著辛勤勞動和思維進化,一步一步邁向人類文明新天地。在相伴感知黃河、治理開發黃河的實踐中,不斷獲得生存智慧,汲取創造靈感,孕育了深遠豐厚的黃河文化。
奔流不息的黃河,是大自然給予中華民族的寶貴饋贈,黃河孕育滋養的黃河文化,顯示出了強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一是源遠流長,一脈相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都先后消失或中斷,唯有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延續至今。在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盡管朝代不斷更替,但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始終一脈相承,延續發展。二是博大精深,內涵豐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黃河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與思維方式。從遠古時期“河圖洛書”樸素哲學思想,到商周宗法禮儀制度,從春秋戰國思想流派交融匯流,到歷代光輝燦爛的科學技術成就和文學藝術珍品,豐富多彩的黃河文化塑造了我們的民族基因和人格精神,強化了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三是交融匯流,一體多樣。在幾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黃河文化長期居于中華文明體系的引領核心地位,以鮮明的特征輻射四方,并經過多次大碰撞、大融合,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廣泛吸納其他區域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呈現出極強的包容性、開放性和融合力。四是治水安邦,家國同構。歷史上黃河洪水災害劇烈,舉世罕見。面對嚴酷的洪水災害,只有統一廣大區域人們的意志和治水行動,才能求得生存。大規模有組織的治河斗爭,磨礪了華夏先民不畏艱險、開拓前進的堅強意志,由此催生了家國同構的原初國家形態。五是塑造氣質,陶冶靈性。黃河的自然靈性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民族品格。黃河奔騰跌宕,一往無前,淬煉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激勵人們面對挫折磨難堅忍不拔,為奪取最后的勝利而斗爭;黃河水脈交融、河山一統,熔鑄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人們前赴后繼,為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統一而戰斗;黃河奔騰入海,黃藍相擁,啟發人們堅持對外開放,世界文明互鑒,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
在歷史的腳步聲中,黃河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在中華文明體系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彰顯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歷史上,黃河流域長達三千多年位于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幾千年來,黃河兩岸上演過一幕幕威武雄壯的史劇,涌現出了眾多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科學家,流傳下來許多耳熟能詳的英雄故事和典籍篇章,至今激勵著我們不斷奮進,走好新時代偉大復興之路。
黃河寧,天下平
一部黃河治理史,就是一部治國史,也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治水奮斗史。
在古代中國,黃河流域水利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國家盛衰和政權興亡。戰國時期秦國修建鄭國渠,使關中地區糧食豐裕,國力強盛,為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漢武帝大力發展關中平原灌溉,有力鞏固了都城長安的政治中心地位。盛唐修建引汾灌區,農田灌溉面積猛增。北宋熙寧年間創造性發展引黃淤灌,大量鹽堿地變成肥沃良田,成為富國裕民之舉。
黃河漕運是中國歷代王朝的重要命脈。隋唐大運河的開鑿,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北宋漕運作為立國之本,以汴河為中心,形成長達數千里的水運交通網,創下一代東京夢華。
歷史上,黃河下游頻繁決口改道,洪水肆虐泛濫,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歷朝歷代都把治理黃河水患作為治國安邦的大事,在維持政權穩定的同時,促進了傳統社會經濟的發展,其中貫穿著以民為本的觀念。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了治理黃河事業的新紀元,真正做到了“治理黃河為了人民,治理黃河依靠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讓黃河除害興利,為中國人民造福,成為治國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中央高度重視與堅強領導下,徹底扭轉了幾千年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有力保障了黃淮海大平原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黃河水利水電資源得到開發利用,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寶貴水源和強大動力。古老的黃河滄桑巨變,治黃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更是光榮革命傳統的護佑者和見證者。加強紅色文化的時代化表達,激揚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是弘揚黃河文化時代價值的重要任務。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這片位于黃河中游的地區成為中國革命的圣地,在這重要的歷史關頭,黃河又一次與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望著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面對驚濤駭浪的黃河之水,毛澤東感嘆:“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誕生于延安的《黃河大合唱》,歌頌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像風暴中的驚天浪濤震撼人心,成為喚起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雄渾壯歌。
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黃河流域發生的紅色故事,凝聚了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焦裕祿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紅旗渠精神……滔滔黃河,塑造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中華民族賡續發展注入不竭源泉,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精神力量。盤點紅色文化“家底”,多維度、立體化推動黃河文化體系中紅色文化的弘揚,深入挖掘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彪炳史冊的革命事件,必將激勵我們堅毅前行。
譜寫新時代的黃河壯美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沿黃河各地、各條戰線著力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利用,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內涵,譜寫新時代的黃河壯美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強對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深入推進考古等工作。保護好紅色文化資源,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黃河流域文物文化資源豐富而厚重。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黃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余萬處,占全國近40%。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蘭考東壩頭等地,銘記著黨領導人民治理黃河事業的巨大成就,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因和精神密碼。
為摸清黃河文化遺產底數、加強文化闡釋研究,沿黃地區著力推進黃河文化保護利用,實施一批保護性項目,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內涵,以厚重的黃河文化涵養文化自信。
國家大力推進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構建起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空間骨架。一條泱泱大河,成為雄偉壯觀的國家標識。把沿河各地的山水名勝和文物古跡串聯成緊密有機體,使之成為彰顯中華文明、體現全民認同、培育文化之根、熔鑄民族之魂的國家地標。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著力展示黃河文化縱貫古今的延續性,博大精深的廣泛性,多民族交融匯流、一體多樣的兼容性和凝聚力,展現出一幕幕雄壯史劇和英雄形象。通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有力舉措,統籌整合提升黃河文化資源,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把黃河奔騰流淌所滋養的黃河文化,以及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奮斗精神,厚植于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既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更有磅礴的精神力量。大河上下壯美旖旎的風光,講述著中華民族休戚與共的壯闊歷程,奔涌出新時代激流勇進的壯志豪情,以厚重的黃河文化增強中華兒女的文化自信,激勵黃河兩岸鋪展出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侯全亮)
- 2024-09-25駐省審計廳紀檢監察組:紀審監督貫通 護航災后重建
- 2024-09-25廣安觀潮 | 強化政治監督 推動中管高校管黨治校走深走實
- 2024-09-25福建紀檢監察機關推動“兩個責任”貫通聯動 清單明責 精準履責 督促盡責
- 2024-09-25對被追究法律責任的黨員依規依紀給予黨紀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