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媒體報道的一段視頻中的景象:鳳棲山下,石臼湖旁,在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吳村橋村的稻花地里,駐村第一書記正述說著腳下這片土地出產的“珍珠大米”和其他特色農產品。在談到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體會時,這位駐村第一書記直言:“我感到,駐村工作說到底是做群眾工作。自己作為一名年輕干部,缺的不是書本知識,而是實踐能力。就是‘欠練’。基層是我們練就過硬群眾工作本領的最好平臺。”
“練就過硬群眾工作本領”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時代課題。當前,不少“70后”“80后”已擔任重要領導崗位,“90后”也開始逐漸挑大梁。他們除了年輕、高學歷成“標配”,還有不少出了學校門就進機關門,“起點高、步子快”。越是這樣,越要讓他們切實知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為了誰,依靠誰;心要在哪里,建功立業的舞臺又在哪里。
“練就過硬群眾工作本領”,前提是要進一步樹立群眾觀念。能力不只是一個方法問題、水平問題,更是一個立場問題、態度問題、感情問題。“蘇區干部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真實反映了當年蘇區干部的精神風貌,同時也表達了蘇區人民對干部的濃濃情意。今天,在一些黨員干部身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逐漸淡化、止于表面,甚至漸行漸遠。這警醒我們,唯有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能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和人民群眾交朋友,動真情、真辦事、辦實事、辦成事。
“練就過硬群眾工作本領”,必須把黨的群眾路線延伸到田間地頭。毛澤東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工農干部戴著草帽,穿著土衣,騎著自行車,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下基層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一根扁擔抬糧,一個水瓢舀水,一個煙袋抽煙,一個炕頭睡覺,在車間、田埂、炕頭把群眾工作做好。焦裕祿、谷文昌、孔繁森……與人民群眾一起苦干實干、戰天斗地的事跡深入人心,令人由衷敬佩,成為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榜樣。試想,“身上無汗味,腳上無泥巴,手上無油漬”,到基層去時,與群眾情感上投不到一起,能和群眾坐到一條板凳上嗎?能練好群眾工作的“真把式”嗎?實踐證明,基層是生動的課堂,工作是現實的教材,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深入一線、走進群眾,艱苦樸素、謙虛謹慎,撲下身子、埋頭做事,既當“火車頭”,又當“推車手”,群眾才會“號子連天跟你干”。
“練就過硬群眾工作本領”,必須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過去,我們講聯系群眾,主要是兩只腳板,一輛自行車,或一個電話。而網絡時代,則可能是一臺電腦,一個手機,一個群眾工作網格,但無論手段和路徑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深入一線,與群眾“肩并肩”“面對面”的工作作風和方法不能變,仍然要走群眾路線。過去,講為人民群眾服務,為群眾排憂解難,主要是幫助群眾解決溫飽問題。而今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層次更高、內容范圍更廣,但無論群眾的需求怎樣變,都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仍然要把服務群眾放在最高位置。
稻花地是火熱的生產生活的大地,稻花地里練本領,就是要到群眾中去、到田間地頭去、到生產一線去,挑重擔子、啃硬骨頭、接燙手山芋,在解決復雜矛盾和棘手問題中學真本領、練硬功夫,就能夠獲得不竭的力量源泉。
- 2024-11-22《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三季(葡萄牙語版)在巴西播出
- 2024-11-21攜手邁進更加美好的“數字未來” 習近平主席向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開幕視頻致賀指明方向凝聚共識
- 2024-11-21能源保障和安全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 學習《習近平關于國家能源安全論述摘編》
- 2024-11-21《中國紀檢監察》雜志社論:凝心聚力推動改革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