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蓬勃發展,新技術推動物流配送、空中交通、應急救援、新興消費等領域不斷拓展革新。圖為豐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一架無人機搭載著快件飛抵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附近的起降點。新華社發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湖北考察時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圍繞如何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記者采訪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曉明。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
記者:為什么說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徐曉明: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我國科技發展和產業創新的核心目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一重要論述充分說明了科技創新在推動產業變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能從科研鏈條起始端突破技術門檻,提高基礎技術水平,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和變革。產業創新則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有助于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還能夠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活力,從而實現生產力質態躍升。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為依托,實現了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互促共生、相輔相成,二者的深度融合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躍升。同時,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能夠打破創新資源在科技和產業之間的壁壘,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競爭日益激烈,各國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國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因此,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道路的必然選擇,有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取得的哪些成果成效,讓您印象深刻?
徐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科技創新作出了“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等一系列新論斷和新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和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一系列重要科技體制改革文件和方案,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果,推動了科技和產業共同進步,為國家發展大局作出重要貢獻。
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效果顯著,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國家。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01.5萬件,其中高價值發明專利所占比重達到四成以上。近年來,我國創新產品的品質得到很大提升,新能源汽車、家電、手機等在全球都廣受歡迎。
二是重大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成果不斷涌現。截至2023年11月,我國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分別達到29個、260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達到178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6.5萬家,不斷打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新高地。在量子通信、光量子計算機、高溫超導、中微子振蕩、干細胞、合成生物學、結構生物學、納米催化、極地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技術捷報頻傳,如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采用自主研發芯片的超算系統“神威·太湖之光”、“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自主研發的核能技術等成就舉世矚目。
三是產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移動通信、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高鐵、新能源汽車、特高壓輸變電技術、風能和光伏關鍵部件及設計制造技術等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引領支撐新舊動能轉化,有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持續加速。在知識產權轉化運用上,2023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達8539.9億元,同比增長75.4%,惠及企業3.7萬家;達成專利開放許可1.7萬項。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利轉讓許可次數同比增長顯著,一批高價值專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場景中快速落地。“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等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新時代以來,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科技遏制、技術脫鉤、極限施壓等,我們依然交出了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亮眼成績單,許多成就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作為國之重器,國產大飛機投入運營是航空工業創新發展的里程碑,更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體現。隨著C919大型客機“研發、制造、取證、投運”全面貫通,進入民航市場,國產大飛機市場化運營、產業化發展新征程正式開啟。截至目前,C919已累計獲得了全球1000余架訂單,我們走完了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主試驗、自主集成、自主適航取證的全過程,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入融合的實踐樣板,標志著我國在航空工業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提升。
明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的基礎、關鍵、途徑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對此,應如何理解?
徐曉明:融合的基礎是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要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首先必須具備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這要求持續增加科研經費投入,確保關鍵領域和重點項目的資金支持;鼓勵不同學科之間交叉融合,促進知識創新和技術突破;充分尊重和激勵科研人員的創新思維,通過專利政策獎勵、學術論文發表等激勵措施,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高質量的科技成果能夠更好地滿足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我們要在科研投入、人才培養、創新環境等方面下功夫,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協同發展,形成更多高質量的科技成果。同時,還要加強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對接,確保科技成果能夠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市場創新的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企業通過科技創新,能夠推動產業轉型和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就是要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決策者、投入者、執行者和受益者。這需要我們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企業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企業能夠整合產學研用等各方資源,形成創新合力,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應不斷促進企業、學術機構和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建立定期交流機制;通過舉辦論壇、研討會等活動,為各方提供交流平臺和機會;建立產學研聯盟,將高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資源有效整合起來。另外,還需要加強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推動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從而不斷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能夠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真正實現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實現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應用,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果轉化機制,加強對科技成果的評估、定價、交易和產業化等全過程的管理和服務。同時,要降低科技成果轉化成本,推動科技成果在更多領域、更廣范圍得到應用,不斷塑造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全球科技競爭中,誰能夠更快地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誰就能夠搶占市場先機,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可以說,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速度和效率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國際競爭力。我們要努力在國防、能源、信息等關鍵領域快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國家在相關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確保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
結合當前科技發展趨勢和產業升級需求,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任重而道遠。要加強基礎理論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協同互促,夯實融合基礎;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強化企業創新資源要素集聚能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實際生產力轉化;強化人才支撐,堅持“四個面向”,大力培育領軍企業家和科學家,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科技創新團隊和卓越工程師,不斷加強科技人才和產業人才交流互通;完善政策體系,推動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互補,加強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為產品創新成功搭建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橋梁,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支撐和保障。
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為何著重強調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有哪些主要工作著力點?
徐曉明:要求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目的是更好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解決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分散、重復、低效配置問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內生動力和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創新效率,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強調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首先是為了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需求。歷史事實表明,經濟大國不等于經濟強國,一個國家長期落后歸根到底是由于技術落后。我國作為經濟體量世界第二的發展中大國,在百年變局中謀求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須把創新資源和力量統籌組織起來,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贏得發展主動。其次是為了適應現代科技攻關的實踐需要。從科研范式變革看,大科學時代必須集中創新資源和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大會戰”。科學研究形態已經告別單槍匹馬、手工作坊式,進入分工協作、整體推進的大科學新階段。國際科技競爭正日益演變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是適應現代科技攻關的需要。再次是為全面應對國際科技競爭的戰略需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集中力量組織科技攻關,可以使我國更快地掌握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擺脫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構建更加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提升在國際科技競爭中的地位。
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找準找實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的著力點:
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從歷史經驗看,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造了“兩彈一星”等一大批國之重器。新征程上,要繼續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大力培養龍頭型和高速成長型科技領軍企業,引領產業鏈上下游融通創新。同時,要形成企業“出題”、聯合“答題”、市場“閱卷”的融通創新模式,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要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同時,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式,統籌部署重大科技攻關與成果轉移轉化,一體推進基礎研究、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此外,還要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快速走向產業應用。
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金融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必須構建與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作為有力保障。要鼓勵引導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發揮“耐心資本”的作用,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支持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銀行理財子公司開發與創投特點相匹配的長期投資產品。同時,要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金融支持,著力解決周期長、風險大、資源消耗高的科技創新項目和有效抵質押物較少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此外,還要完善創投資金管理制度,豐富創投基金退出渠道,確保創投基金接續性和流動性。
促進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政府主要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市場對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起篩選和導向作用。要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整合雄厚的科研基礎、豐富的應用場景、完備的工業體系等優勢,營造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良好創新生態。(記者 郝思斯)
- 2024-12-10甘肅深挖本地資源打造廉潔文化精品 源頭活水潤高原
- 2024-12-1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2025年經濟工作 研究部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 2024-12-10挺立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脊梁——寫在《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出版發行之際
- 2024-12-09張掖:監督推動辦好民生實事 讓群眾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