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定西市安定區魯家溝鎮小岔村的鄉間小道盤旋而下,就到了定西現代絲路寒旱農業綜合示范園。大棚里,成片的馬鈴薯苗生機盎然。山上,就是安定區魯家溝鎮萬畝馬鈴薯高標準農田建設及配套灌溉示范基地。經測產,2024年,這里的馬鈴薯畝產達到8500斤。
這處高標準農田原來是靠天吃飯、廣種薄收的“薄田”,農民一年忙到頭,也沒幾個收入。引水上山后,昔日無人愿種的“薄田”重獲新生,成為種糧大戶搶著種的“香餑餑”。“現在這地,機器進得去,澆水不用愁,增收穩穩的。”聚鑫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聚東說,他流轉的田地到期后肯定還要續約。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糧食安全和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2011年以來,全市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14個,建成高標準農田249.2萬畝。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朱恒昌介紹,自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以來,市紀委監委督促農業農村部門牽頭對2011年以來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開展排查,并對排查中發現的設計不達標、存在排水隱患、灌溉用水不穩定等19個問題及時整改。
因為山上通了水,安定區魯家溝鎮將近1.14萬畝基本農田變成了高標準農田,這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產條件,轉變了山區農業生產方式,促進了以馬鈴薯為主的特色農產品持續增產、農民穩定增收。
與安定區引水上山不同,隴西的“小塊田”大多因小而全靠人工耕種。
“這里的地之前都是‘巴掌田’,毫不夸張地說,以前拖拉機下田,都掉不了頭。”隴西縣文峰鎮蒲興村村民王菊琴說,去年,她家有13畝地被平整為高標準農田,“現在,地寬敞不說,連路都很寬,運糧方便多了。”
隴西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沒有簡單地“小田并大田”。該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隴西堅持‘與撂荒地整治、農業機械化配套使用、適度規模經營、生態治理、水資源高效利用’五結合的建設模式全面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既實現了適度規模、適宜耕作,又切實保障了農民的權益。”
從“不愿種”到“搶著種”,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中,農民多打糧、多賺錢的樸素愿望正被滿足。“地大了平了不說,水渠也修到地頭了,只要有水種啥都能長,收成自然好。”臨洮縣龍門鎮三十鋪村村民高陽指著不遠處的灌溉水渠說,土地是農民的營生,祖祖輩輩土里刨食,總算刨出名堂來了。
2024年,臨洮縣按照“高標準農田+節水灌溉+規模經營”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在東峪溝整流域謀劃實施高效節水灌溉1.1萬畝,把引水上山、機械化推廣、碎片化治理、高效化節水有機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善了農業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奠定堅實的基礎。
高標準農田既要建好,更要管好。市農業農村局健全完善規劃、設計、建設、監理、驗收、管護等全過程長效機制,市紀委監委緊盯這些關鍵環節,督促農業農村部門從嚴從實履職盡責,為藏糧于地保駕護航。(供稿 張莉芳 編輯 張莉)
- 2025-02-05學紀知紀明紀守紀 | 在遵規守紀中擔當作為銳意進取
- 2025-02-05力量融合 信息互通 成果共用 深化“四項監督”貫通協同
- 2025-02-05臨夏州:劍指“蠅貪蟻腐” 解決急難愁盼
- 2025-02-05清風為伴產業興丨護好一片“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