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先作謀劃,三思而后行,貌似慢、實則快。《北史》有云:“審而后發,猶未為晚。”意思是說:仔細瞄準了,再把箭射出去,這樣雖多費點時間,也不算遲誤。射箭如此,做事同理:在付諸行動之前,要審慎思考,反復分析利弊、權衡得失、研判形勢,這樣有助于作出正確的決策,更穩更快地走向成功。
“審而后發”是籌謀在前、周密準備,然后有的放矢、分步實施。唐代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提出,先謀后事者逸,先事后謀者失。就是在說,事前做充分思考和準備的人,實施起來會相對輕松,更容易取得成功;而盲目行動,先干后想,沒有計劃的人,往往會失敗,并且會付出更多的代價。這與《中庸》提到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觀點一致,都是在強調動前先思、“發”前先“審”、“砍柴”之前先“磨刀”,雖然前面多費了些功夫,但有利于后面穩妥應對各種問題,有條不紊地推動事情進程,不僅不誤事,反而能成事。
“審而后發”是工作方法,事先摸清底數、掌握實情,審慎地研判形勢,做好整體預案,然后再去實施,這樣能更好地掌握主動權。明代況鐘到蘇州赴任時,當地賦役繁重,胥吏多為奸猾之徒,最為難治,就連皇帝都告誡他“毋為奸吏所欺”。況鐘到任后,沒有急于懲治,他一方面調閱檔案清理積弊,核對歷年賬目,搜集屬吏貪墨公款的證據;另一方面微服私訪,常常只穿青衣小帽,走訪清查屬吏的社會關系,并派人如實記錄下他們近期的不法行為。通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后,他掌握了一些胥吏欺上瞞下、魚肉百姓的事實,然后動手裁撤了一批庸碌無為的屬官,并將罪行特別嚴重的數人嚴懲,從而“一府大震,皆奉法”。
“審而后發”是系統思維,不只顧眼前、還要慮長遠,不只看局部、還要謀全局,如此才能提高洞察力、增強預見性,這也正是領導者必備的素養。關于這一點,毛澤東同志有個形象的說法: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正所謂“思深以致遠,謀定而后動”,凡事想深一步、想遠一些,做好統籌謀劃、做到全局在胸,才能預判形勢,當好領導,下好先手棋。
“謀深,慮遠,成之因也。”對黨員領導干部而言,做到“謀深”“慮遠”,就要克服急躁心理,下足“審”的功夫,審慎地調研、審慎地規劃、審慎地布局,行動之前把困難預想得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深入一些,想好各種應對的策略和方法,然后保持定力,耐住性子,一步一個腳印地去落實,這樣才能避免“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害,穩中求進,實現既定目標。(作者:孫婧)
- 2025-03-13把握關鍵環節 確保專項整治取得實效
- 2025-03-05認真開展規范性文件前置審核和備案審查
- 2025-02-20對違紀后下落不明黨員的處理
- 2025-02-19全鏈條培養助力年輕干部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