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注:有人乞副憲孫薪向地方官說情,許以厚賂。薪斥去之,謂此言聞于我,即是入耳贓也。見姜南《瓠里子筆談》。
這首詩的作者趙翼,是清代著名學者、詩人和史學家,詩學成就與袁枚、蔣士銓并稱“乾隆三大家”,有史學名著《廿二史札記》《陔余叢考》等。趙翼官也做得很大,歷任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廣東按察使等職。他為官清廉,關心民生,聲譽很好。這首詩寫的是明代一個官員不受賄賂,拒絕請托的事。事情出自明代姜南筆記著作《瓠里子筆談》。故事的主人公叫孫薪,但筆者曾查史料,未找到其人。根據其官職、時代和事跡推斷,很可能是孫燧。孫燧在明武宗正德年間擔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是本詩趙翼自注中所說的“副憲”之職,且孫燧性情剛直,為官清廉,符合本詩所詠情事。
先來了解一下詩的內容。清朝人的詩,大都愛掉書袋,使用許多典故,這首詩同樣如此。首句“元禮門”是個典故,東漢清流領袖李膺,字元禮,以清廉正直著稱,他人在朝廷很有威望,只要某人得到他的稱許推薦,往往就能得到官職。所以人們以能入“元禮之門”為榮。前兩句意思是說孫燧耿介清廉,如同李膺一樣,他的門庭如萬仞高峰,怎肯接納污濁之人,為人作嫁,接受請托謀私利呢?第三句“四知金”也是典故,東漢高官太尉楊震,以清廉留名史冊,有人向他行賄,并詭稱此事無人知曉。楊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予以回絕。第四句“入耳贓”也是典故,巢父、許由是傳說中上古時期的高潔之士,堯帝要將帝位讓給許由,許由拒絕接受,認為堯帝的話臟了自己的耳朵,跑到河邊來洗耳朵。巢父見許由在河邊洗耳,更是不愿到下游飲牛,兩人都表現了不屑于功名利祿的高潔操守。后兩句意思是,盡管這“四知”的賄金揮斥走了,但僅僅聽到別人請托的話,就已經臟了孫燧自己的耳朵。這四句詩極力贊頌了孫燧的高風亮節。
再來說孫燧本人,孫燧長期在明代司法系統任職,能夠秉公執法、平反冤獄、革除舊弊、解民困苦,受到朝廷和民間的廣泛贊譽。他后來擔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最高監察機關的副職。他以此身份巡撫江西,多次向朝廷揭發寧王朱宸濠謀反的陰謀,又拒絕了寧王的威脅利誘,最終被寧王殺害,不曾辜負自己監察官的神圣職責。孫燧死后,朝廷平定了寧王叛亂。他也被朝廷追贈為禮部尚書,賜謚忠烈。
一個公職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如何處理別人請托事項,如何面對他人行賄呢?孫燧的做法給出了正確答案。詩以贊之:
義利關頭不昧心,礪其肝膽善其身。
職責神圣焉能忘,遂有令名傳到今。
- 2025-03-28清風正氣滿乾坤——習近平總書記引領全黨鍥而不舍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
- 2025-03-28蘭州:持續整治形式主義 為基層減負賦能
- 2025-03-28得賢者勝 自強者興
- 2025-03-28我亦舉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