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如何理解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金融工具的作用?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張占斌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采訪。
打通堵點的關鍵一棋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強調,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如何理解流通體系的這一“基礎性作用”?
張占斌: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分析了流通體系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構建現代化水平的流通體系擘畫了藍圖,為提升流通整體效應和長遠功效提供了行動指南。我認為,這是以問題為導向,打通國民經濟循環堵點的戰略部署、關鍵一棋。
首先,流通體系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大動脈”。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流通產業包括:批發與零售業、住宿與餐飲業、租賃與商業服務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等。此外,商品的物流分別包括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中,電子商務(網上交易)包括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中。因此,我國現階段的流通產業產值是不完全流通產值。即使這樣,近10年來增加值也約占GDP的10%、約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25%。按照通行標準,支柱產業是指該行業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從這個角度看,流通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其次,流通體系的重要性隨著經濟階段的躍升而不斷提高。這是國際經驗,也是大勢所趨。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發揮著重要的市場經濟效應,為全社會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吸收就業、促進社會再分配、保障社會穩定等,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近些年來,我國流通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國家骨干流通網絡逐步健全,流通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建設,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環境顯著改善,有效促進了消費模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
再次,構建新發展格局使現代流通體系的戰略性意義更加凸顯。推進現代流通體系變革,是帶動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提高的關鍵。一方面,要以制度環境為依托,發揮市場作用,完善政府職能,建立流通領域制度規范和標準,塑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另一方面,要以技術進步為引領,抓住信息技術革命機遇,提升軟硬件水平,推動技術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完善社會信用、金融等基礎設施建設。
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
記者: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為什么要強調“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
張占斌:現代流通體系是從生產到消費各環節有效銜接的紐帶與通道,又是資源配置的有效載體,更是國內統一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高標準市場體系、高水平大循環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現代流通體系的產業內涵豐富,對消費、投資等需求變化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其創新性也很強,與信息、交通、通信等新技術聯系密切,有著豐富的應用場景,可以有效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升級,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
從發達國家典型經驗看,流通體系現代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產業、流通和消費升級是相互協同、相互支撐的,如果沒有流通體系效率的提升,必然會影響產業和消費的創新發展后勁。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進入流通體系升級的窗口期。流通效率的提升,對提高國民經濟總體運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之前流通領域的各自創新、獨立發展,此次中央站在新發展階段的高度,把統一市場、交通物流、商貿流通、信用體系、金融支持等構成“大流通”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推進,從而釋放了強烈的政策信號,打響了整體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發令槍”。
強化競爭政策作用
記者:會議強調,要加快完善國內統一大市場,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的良性循環,塑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強化競爭政策作用。如何理解競爭政策在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張占斌:公平競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良好的市場秩序、營商環境和公平競爭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保障和前提,也是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應堅持的原則。
強化競爭政策有利于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現代流通體系要求有完備的國家流通網絡、全國統一的流通市場和良好的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核心是形成全國一體化的流通市場。競爭政策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流通市場的關鍵所在。競爭政策的有效實施會促進形成流通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流通市場,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確保市場的公平性。
強化競爭政策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競爭政策會發揮市場競爭激勵創新的根本性作用,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強化競爭政策作用,公平競爭是最核心的。通過公平競爭,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獲得市場準入,平等參與物流體系建設,充分調動各類社會主體的積極性;公平獲得產權保護,有效保護物流企業在倉儲、物流等環節形成的技術專利,充分保護各類主體的基本權益;公平獲得政策支持,一視同仁支持各種所有制流通領域市場主體發展。
強化競爭政策有利于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體系。流通體系是國民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是連接生產體系、消費體系的中樞,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體系的堵點、難點。競爭政策的缺失,容易導致形成地方性或行業性市場封鎖、壟斷和限制競爭,各地、各行業之間的流通網絡無法實現有效聯通,也就無法形成全國聯通的物流網絡,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國民經濟循環體系的暢通。
加大金融產品創新供給
記者:根據會議部署,我國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直達各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如何理解金融對于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意義?如何更有針對性地深化金融改革?
張占斌: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同樣也是現代流通體系的血脈。沒有金融與流通體系的融合,就無法構建現代流通體系。
一方面,金融是提升現代流通體系效率的關鍵環節。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資金通過線上方式在流通體系上中下游各企業之間快速流動,已成為影響和制約流通效率的關鍵環節。
另一方面,金融是服務現代流通體系的關鍵要素。會議要求提供更多直達各流通環節經營主體的金融產品,這切中了現代流通體系對金融的核心需求。在流通體系中,經營主體涉及批發商、零售商、物流企業等眾多主體,幾乎所有的經營主體都有資金融通需求。因此,要求金融機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流通環節中的市場主體創新推出更多金融產品,增強金融供給的針對性、精準性、靈活性、有效性,滿足不同類型和規模的市場主體融資需要。
構建現代流通體系,要深化金融改革。一要重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支付結算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非現金支付框架,拓展支付服務覆蓋面;完善普惠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提供方便高效的征信查詢,開創自助終端、柜臺、電話語音等為一體的自助服務,推進征信服務全網覆蓋;加快數據管理基礎設施應用,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貨幣貸款分析統計,滿足多元化流通主體對多樣性金融服務的需求。
二要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優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組織框架和制度設計,促使法院、人民銀行、稅務、郵政等多部門共享數據,形成有效的信用聯動機制;采用大數據、區塊鏈信息技術手段,加快建立和完善產品追溯體系,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三要加大金融產品創新供給。金融業必須通過加大產品供給與創新力度,服務好分布于要素流通環節上的中小微企業,才能有效地組織和調劑物流領域中貨幣資金的運行,才能更好促進商貿興旺、推動流通體系走向現代化。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記者:在構建現代化流通體系中,如何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政府和市場各司其職,更好地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的硬件和軟件建設?
張占斌:政府和市場要各自發揮比較優勢,既要明確邊界、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避免缺位錯位,又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互通便利,避免空位越位。具體來說,要做到三個“充分發揮”:
一是充分發揮市場在現代流通體系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進一步放松規制、放寬準入,顯著提高政府事中、事后的監管水平,使市場真正做到公平有序、充分競爭,為提高流通體系效率提供制度保障。結合要素市場改革新情況新變化,重點要深入推進數據新要素市場化程度,充分發揮數據在助推現代物流體系建設方面重要作用。
二是充分發揮政府在推動現代流通體系軟硬件建設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科學運用宏觀調控政策和產業政策,在建設現代綜合運輸體系、優化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布局方面下力氣,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另一方面,政府要推動建設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強化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為流通體系中各種所有制、各種規模的企業提供公平獲得創新資源和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
三是充分發揮微觀主體在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上的積極作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關鍵是讓企業主體更有活力,要培育壯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物流企業。要完善產權制度,切實降低各類市場主體的市場交易成本;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和創造力,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流通體系和物流行業;積極發展智能物流、智能供應鏈,加快流通體系標準化和綠色發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綠色技術的積極作用。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