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電話號碼價值15萬元”“你的信用價值20萬元”“我靠白條穿上流行”……近日,銀保監會發布風險提示,劍指“土味”借貸廣告。
時下,一些借貸廣告劇情一個比一個狗血、一個比一個低俗。不論是“去買小龍蝦因無力支付被嘲笑,攤主隨手幫顧客開通10萬元額度借貸”,還是“飛機上農民工沒錢幫母親升艙遭嘲諷,在他人指導下申請15萬元借款”;不論是“姐夫教小姨子用手機輕松貸款10萬元”,還是“老漢借錢追求空姐”……低俗的借貸廣告人為放大階層矛盾、刻意編排沖突場景,以所謂“正能量”或桃色劇情博眼球,其實質都是低俗、庸俗、媚俗的營銷。
我國廣告法規定,廣告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違背社會良好風尚,不得含有淫穢、色情內容。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構成虛假廣告。相關法律昭昭,對不良借貸廣告進行甄別,對違法者依法嚴肅追究責任、令其行有所戒是當務之急。
許多貸款廣告除了形式低俗,還處處是“套路”——“零利息”“零首付”“線上審核”“最快3分鐘到賬”等,一些借貸平臺把借錢說得要多輕松就有多輕松,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不借白不借。一些貸款平臺不僅絲毫沒盡到風險提醒的義務,還刻意讓人忽視借貸背后的風險和壓力。如此跑馬圈地,不是給公眾設套是什么?
近年來,校園貸造成的“裸條脅迫”等極端事件令人觸目驚心。社會上,暴力催債的報道更是屢見不鮮。“借貸一時爽,脫身萬般難”的現實教訓說明:輕信那些幾乎沒有貸款門檻、千方百計誘導公眾借貸的廣告,往往是噩夢的開始。
令人憂心的事情恰恰就在這里。時下,“借錢消費”已經成為不少人的消費習慣。金融機構的一項調查顯示:57%的被調查者認為透支消費是一種正常的消費方式。另一項關于年輕人消費特點的研究報告則顯示,中國使用信貸產品的年輕人占比高達86.6%。在一些人眼里,“今天花明天的錢”只是提前享受,可誰又能保證明天就一定有錢呢?
從社會價值判斷看,一些借貸平臺宣揚的借貸買這買那,和這個斗氣、與那個斗狠,乃至“老漢借錢追空姐”等,宣揚的其實是一種拜金主義、金錢萬能的錯誤價值觀。一個人價值的實現,靠的難道不是“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傲骨,“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奮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心氣嗎?高消費與“成功”本就沒有直接關系,更遑論借錢高消費。為社會價值導向計,下決心、出重拳剎住挑唆借貸消費的妖風,把一些借貸廣告扭曲的價值觀“扭正過來”,刻不容緩。
時代在變遷,物質財富在增長,但勤儉節約、精打細算、艱苦樸素的傳統并未過時。可以“花明天的錢”,也應堅持“量入為出”的理性消費觀,不能過度透支。須知,網絡借貸絕非一些人刻意宣揚的那么“美好”,火中取栗,遲早要還。
李思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新聞
- 2017-01-20隴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隴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隴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隴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