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又拉煤又載客 黃河蘭州段 航運曾經很熱鬧
民國初年的內河小火輪。網絡圖片
今天的黃河蘭州段,羊皮筏子、水上巴士和游船穿梭往來,主要承擔市區游覽功能,儼然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實際上,除了傳統的筏運之外,百余年前,即有將蘭州打造為黃河上游航運樞紐的規劃——清末民初,蘭州船政局及官辦民營輪船公司先后登臺亮相;新中國成立后,自造和引進相結合,客船、游輪甚至軍用登陸艇,穿梭于黃河兩岸,留下了難忘的歷史瞬間。
一
據《蘭州府請將創辦船政情形奏咨立案文》(收入彭英甲編纂之《隴右紀實錄》)記載,“甘肅地處高原,道路崎嶇,民間日用貨物本地多不出產,率由外省販運,腳價過重,以致物價奇昂,民多不便。而本地皮張羊毛棉花煙葉等亦屬大宗,僅用皮筏馬車運行,銷路久無起色,雖有商業,難望振興。”因此,宣統二年(1910),時任陜甘總督整飭蘭州府試辦船政,“上至西寧府,下至包頭鎮,水路一律疏通,以便船只往來。”經費來源從統捐項下撥款,所需人員則從四川瀘州、重慶和白水江等處“招雇船匠水手來甘”。當年規劃中的黃河上游航道共六百二十里,“沿河石梗者用炸藥轟之,灘險者用水手掏之”,“若轟之不得,掏之不能”,則因地制宜,由該處“新開小河一道以通”。同年12月,于蘭州西關外橋門迤西設船政總局,并修建碼頭;在西寧、寧夏和包頭設船政分局。按照樂觀估計,待全線通航后,“西寧府糧食油炭可以下運包頭,京貨洋貨一切雜貨皆可上行”。宣統三年(1911)七月,地方當局向朝廷奏報稱:“甘肅黃河現已開通,各船只由西寧至蘭州,由蘭州至包頭,均屬行駛穩速,僅旬日程。”
隨著航道疏浚、航線開通,商業運營便提上日程。宣統三年(1911)秋,陜甘總督升允令比利時人羅比爾吉籌劃自綏遠河口鎮至蘭州段約一千華里之汽船營業,擬用吃水兩英尺半、載重兩萬斤之小汽船為之試航。據《中國近代航運史資料》記載,當年的操作是這樣的:“由河口鎮以帆船二艘,滿載煤炭,系于船后,結局安全到達寧夏,更進而至中衛縣上游約二百華里五佛寺附近”。此次試航,憑借蒸汽機強勁動力,船隊逆流而上,抵達今景泰、靖遠一帶,已經可以遙望蘭州,然而終無后文。與此同時,蘭州船政局亦陸續造船九艘,除順流而下赴包頭試航的兩艘外,其余七艘“就近試運窯街石炭,行駛穩速,人漸周知。足以辟利源而開風氣”。然而,伴隨著改朝換代,蘭州船政局亦偃旗息鼓,而為蘭州城內近代工業和居民生活運輸燃料,也成了清末黃河蘭州段官辦航運唯一的亮點。
二
清民鼎革,有識之士又開始籌劃黃河上游航運大計。如時任青海屯墾使的蒯壽樞認為,開發西北,首宜從交通入手,“黃河上游各地域,與其建筑鐵路,不如先疏浚黃河,蓋輪船之利遠勝于火車也。沿岸各市鎮,輔以長途汽車,俾水陸銜接,則各地之脈絡靈活矣”。民國七年(1918),甘肅商人蔡質夫、陳潤生、向滌修等人發起,官商合股設立甘綏輪船公司,集資購置“飛龍”號輪船一艘,船長六丈、寬一丈四尺、吃水四尺、載重兩萬斤。據《交通史航政編》記載,該公司航線自蘭州為起點,經中衛至綏遠河口,“迤長二千二百九十余里,均能通行。惟船只太少,不敷分配。”民國八年(1919)三月,該公司呈請北洋政府給予補助,“因私人在內河營業,請求補助,格于條例,未便照準”。在這種環境下,該公司僅于寧夏靈武橫城堡至綏遠河口鎮區間試航一兩次,即告停航。民國十年(1921)十一月,商人李昭觀呈請北洋政府交通部,申請成立隴綏輪船股份有限公司,但史料中鮮有記載。
在民營輪船公司的視線投向以蘭州為起點的黃河上游航運事業之時,官方著眼于軍需物資運輸,也重啟黃河航運計劃。民國八年(1919),甘肅督軍張廣建采納美國工程師建議,與地方實力派馬福祥合資創設輪船公司,在上海求新造船廠訂造淺水汽船兩艘,曾自包頭啟航,經寧夏溯流而上,行駛至今景泰縣五佛寺,“成績不惡”。但受航道和船型限制,雖然“因知包頭寧夏間往返安全,益覺其計劃之可行,但因實現不易,致廣建所訂造之汽船久之仍系留包頭鎮之外港南海子”。此后,張廣建離甘,人去而政息。
20世紀30年代初,時任新疆宣慰使署隨員的薛桂輪在蘭州考察時,亦就黃河上游通航之事建議:“今宜測量河道,規定船式,通盤籌劃,實行輪運”。后因全面抗戰爆發,無果而終。總之,民國時期,無論官方還是民間,把蘭州打造成為黃河上游航運樞紐的愿景,始終停留在藍圖之上。
三
20世紀50年代,隨著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造船成為服務當時黃河蘭州段客貨運輸的重要手段之一。據地方志記載,1958年,由交通部船舶設計院設計,甘肅省汽修一廠建造了名為“躍進”的木質客輪,時速超過20公里,曾在市區河段試航多次。1959年,又借調湖南、四川等省技工,建成“蘭航101”號客貨輪,可以載貨30噸或載客80人;建成后曾在沙井驛臨時碼頭運輸約20萬塊磚頭,此后還在中山橋、白塔山、雁灘等處承擔客運擺渡任務達五年之久。
1974年,解放軍總后勤部自南京軍區調撥兩艘退役登陸艇至蘭州,由于船體尺寸超限,只好將其切割為兩部分后以鐵路運輸,至蘭州后,由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將船體重新焊接組裝并維修調試機械,1975年“五一”后承擔蘭州中山橋黃河兩岸擺渡任務。這兩艘登陸艇不僅從長江到黃河跨流域調動,而且經歷了一番分分合合的高難度操作,用今天的網絡流行語來說,也算得上是“科技+狠活”了。
到了1979年,滿載排水量137噸,前身為客貨兩用后改裝為專業游輪的“蘭州”號,利用每年4—10月的豐水期,開始承接中山橋至雁灘河段(3.6公里)的蘭州市區季節性黃河觀光業務,成為改革開放之初蘭州人休閑娛樂的集體記憶之一。
奔流新聞·蘭州晨報特約撰稿 史勇
- 2023-02-13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臨夏磚雕:傳統技藝永不滅 雙手雕出致富路
- 2023-02-06甘肅省3家非遺工坊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 2023-02-06甘肅省3家非遺工坊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
- 2023-02-01【文化·影視】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夢回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