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甘肅臨夏州永靖縣村民表演儺舞。(資料圖) 侯奇志 攝
中新網蘭州2月22日電 (艾慶龍)“獨眼狐貍”“長須鬼神”“獠牙青面”……近日,甘肅臨夏州永靖縣村民姬永順和眾人整理完儺面具,交流著“社火”展演過程中的經驗。
儺舞歷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有儺的記載,素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永靖古稱“西羌”之地,是古絲綢之路隴右段南線和唐蕃古道的重要交通節點,永靖儺舞包容了薩滿、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中原漢族等多種文化,具有揚武性、原始性、藝術性特點。2007年,永靖縣被命名為“中國儺文化之鄉”;2008年,“七月跳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儺舞隊由會首、旗手、鑼鼓、面具等60多人組成。通常,表演不在舞臺而在平地上演出。”作為儺舞省級傳承人的姬永順介紹說,儺舞大多劇目為啞劇,一舉一動全聽鑼鼓點和笛音指揮,武戲以鑼鼓伴奏,文戲以笛子伴奏,音樂曲調和古樂中的宮、商、角、徵、羽一樣。
姬永順說,永靖儺舞創設之初,因每年農歷七月進行表演,又稱為“七月跳會”。據明《河州志》記載,每當豐收年景,當地便形成了戴面具“跳會”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在永靖縣楊塔鄉勝利村,村口有一座“中國儺舞之鄉”的仿古牌坊門,村內有一處儺舞廣場,還建有“儺舞展覽館”,儺文化氛圍濃厚。
勝利村村民潘樹錄表示,永靖儺舞表演不再僅局限于當地,村莊儺舞隊先后在北京、江西等地表演。隨著知名度提升,每年春節,儺舞隊都要和各鄉鎮的秧歌隊一起進縣城表演,送祝福。
作為永靖儺舞傳承人的潘樹錄,在閑暇時間,會給年輕人手把手教授儺舞表演技巧。雖已有20多名徒弟,但由于大多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他對于其傳承發展很是擔憂。
近年來,勝利村被打造成為網紅打卡地,也因儺文化吸引不少游客。同時,為了挖掘、傳承、弘揚儺舞,永靖官方還將18個村(廟)定為儺舞戲原生態保護點,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資料,編輯出版了《甘肅永靖儺舞戲》《河湟鼓舞》等書籍,發現培養了一批民間藝人,組建了黃河三峽儺舞隊,編排了精彩的儺舞戲《三皇鼓舞》。(完)
- 2023-02-22甘肅“非遺人”秀指尖技藝:融故宮色調改“土味”刻板印象
- 2023-02-17蘭州“三絕”
- 2023-02-16【甘快看】甘肅甘州“刺繡一姐”:直播開課講非遺 把手工活賣出體驗感
- 2023-02-13【小隴畫報·174期】一曲禮縣影子腔 隔帳陳述千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