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會聲音)農業專家馬忠明:中國最大玉米制種基地亟待科技“呵護”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電 (記者 馮志軍)在全球糧食不安全形勢持續加劇背景下,西北內陸著名的“河西糧倉”如何呵護好中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馬忠明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需要持續增加科技投入實現“揚長避短”,構建中國“南繁北擴”玉米種業大格局。
目前,中國玉米播種面積約3億畝,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玉米在中國是僅次于稻、麥的主要糧食。甘肅河西走廊玉米年制種面積穩定在150萬畝左右,產種5.5億公斤,分別占中國玉米制種面積和總產量的55%和60%。
馬忠明介紹說,目前世界排名前十位的6家種業企業和中國國內21家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在甘肅張掖市建立制種基地,總產值達46.5億元人民幣。130多家中國玉米制種企業,已在當地建成大型玉米種子加工中心140多個。“張掖玉米種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玉米種子區域公用品牌。
“通過多年發展,河西走廊形成了多類型制種產業模式,培養了一批規范制種的農民專家,奠定了玉米制種業發展的良好基礎。”馬忠明坦言,進一步提升玉米種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還面臨諸多挑戰,如:農田基礎設施落后,建設標準低,潛在風險大;產業鏈較短,農戶收益低;機械化作業率低,效率不高;創新平臺建設嚴重滯后,研發力量不足,育種技術落后等。
馬忠明舉例說,近50%的玉米制種基地尚未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已改造基地也存在水肥一體化設施配套不齊全等劣勢。同時,局部地區連作長達30多年,玉米制種病蟲害種類已由20世紀80年代的18種增加到目前73種。大部分制種企業和基地以代繁種子為主,繁育玉米種子及其加工等效益基本在外,農戶收益十分有限。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歷史悠久,是中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由于有祁連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地帶形成許多綠洲,這些綠洲彼此相連,加之光照充足、干燥少雨、晝夜溫差大等氣候優勢,被譽為“種子繁育的黃金走廊”。
馬忠明建議,國家啟動甘肅國家玉米制種基地二期建設工程,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節水設施,提升耕地質量。在張掖、酒泉兩市建立國家級高標準種子繁育基地和種業產業園,建立標準化核心制種基地、精品種子擴繁高地和智慧制種示范基地。建設國家玉米種子集散地,做強玉米種子產業鏈,實現全產業鏈增值增效。
“組建河西走廊國家種業研發機構及平臺”是加快河西走廊玉米種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壓軸戲”。馬忠明表示,未來通過成立國家種子繁育研發中心、國家玉米種業創新聯盟,穩定支持種業人才及團隊建設,設立適水高產高效重大專項等舉措,可以集中力量解決藏糧于種、藏糧于地、藏糧于水的關鍵技術與產品。(完)
- 2023-02-28【小隴微課堂·28期】“傳統農人”到“新農人”的華麗變身!
- 2023-02-28甘肅名將李雪將出征2023年射擊世界杯
- 2023-02-28郭萬剛榮獲“林業英雄”稱號
- 2023-02-28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紗燈傳承人張振祥:傳承技藝 把“燈”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