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璞
天水伏羲廟又名“太昊宮”,是一座專門祭祀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明代建筑群。現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伏羲因創畫八卦,奠定中國易學基礎,開啟中華哲學之源、文明之源,被尊稱為“人文始祖”,位列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天水伏羲廟也被人們尊稱為“中華第一廟”。
八千年前,伏羲在天水卦臺山觀天俯地創畫八卦,成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學思想武器。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促進了我國傳統的天文、地理、歷法、數學、農牧業、醫學、軍事以及婚姻禮制、思想藝術、宗教理念、史學研究等學科的發展。伏羲創畫的先天八卦,是伏羲文化的主要特征,到現在仍然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并從中得到啟發。
在伏羲廟內有眾多的匾額,本期我們探尋伏羲廟內幾塊明清時期的匾額,感受天水文脈悠長。
“與天地準”匾
該匾是天水伏羲廟現存匾額中題寫時間最早的匾額,懸于伏羲廟宮門,為明代天水籍著名學者胡纘宗題寫。原匾已佚失,現匾額是天水木雕藝術家吳永昌先生于1988年依據所存原匾照片復原的。匾額白底黑字,陰包陽刻“與天地準”四個顏體大字,無上款,下款為“郡人胡纘宗書”。
“與天地準”出自《周易·系辭傳上》。原句為:“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準,意為等、等同(此依高亨解)。有學者或將“準”解釋為標準,或解釋為法則等,唯高解最貼原意;彌,意為遍,普遍;綸,意為絡,包絡。彌綸,意即普遍包絡。此句可釋為:《易》所闡述的“性命之理”是與天地運行的自然法則等同的,所以它能夠包容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運行規律。匾文“與天地準”,是贊頌伏羲首創的八卦,高度概括了天地萬物運行之規律,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
胡纘宗(1480年—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號可泉,又號鳥鼠山人,明代陜西布政司使,鞏昌府秦州秦安人(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舉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中進士,為三甲第一名,官至翰林院檢討、蘇州知府、河南左布政使、山東巡撫、河南巡撫。他愛民禮士,著于一時。在蘇州任上,胡纘宗“廉潔辯治,名與況鐘頡頑”,被敕封為“中憲大夫”。他是明代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書法家,學問淵博,貫古通今,文學造詣高,其文章“導源六經,肆從秦漢”。傳世有《儀禮集注》《春秋本義》十二卷、《春秋集傳》《讀書記鈔》《讀六子鈔》《擬漢樂府》八卷、《鳥鼠山人集》十八卷、《胡氏詩語》三卷、《愿學編》二卷、《近取編》二卷、《辛巳集》四卷、《丙辰集》四卷、《河洛集》二卷、《歸田集》二卷、《雍音》《唐雅》《安慶府志》、嘉靖《秦州志》三十卷、嘉靖《鞏郡志》三十卷、《羲臺志》《秦安縣志》《漢中府志》。其中,《鳥鼠山人集》入《明史·藝文志》,部分作品被《四庫全書》收錄。
胡纘宗的書法主要取法唐代顏真卿,其在《題顏真卿麻姑碑》的跋文中說:“魯公之書,充溢宇宙者多矣……夫右軍而后,以書名者,其惟顏也,其勁如柳,其潤如虞,其嚴如歐陽,而其逸出于正,是則不可及爾。”胡纘宗始終把顏真卿當作取法的對象,因此,其書作宏大剛正、肅穆遒勁、酣暢淋漓。名山名寺多見其筆跡。如:山東曲阜孔廟首道牌坊上巨匾“金聲玉振”、山東濟南趵突泉“第一泉”石刻、江蘇鎮江摩崖“海不揚波”等,皆是匾額書法之精品。
胡纘宗所題匾額很少署官職和書寫時間。嘉靖十二年至十四年(1533年—1535年),胡纘宗在山西布政使左參政任內丁憂居家,這期間曾拜謁修葺一新的卦臺山伏羲廟和天水伏羲廟,并寫了《羲臺記》和《太昊伏羲廟樂記》。據此推測,“與天地準”匾應是在此期間題寫的。
“開天明道”匾
該匾懸于天水伏羲廟大門前牌坊正中。長3.5米,寬1.25米,厚0.12米。素邊,匾心白底藍字,上下款朱書。此匾有雙上款和雙下款。第一個上款為“乾隆辛酉孟秋既望”,下款為“湟中觀察使者遼海楊應琚薰沐敬書”;第二個上款為“嘉慶十二年歲次丁卯五月吉旦”,下款為“中憲大夫寧夏府知府候補知秦州事王公重建”。
據乾隆《直隸秦州新志·建置》載:“太昊宮舊榜已失,會今制府楊公過此,易題名‘開天明道’。”這段話說明,伏羲廟大門牌坊原來匾額是“太昊宮”,后來不在了,恰好時任湟中觀察使的楊應琚路過天水,于是就請他題寫了“開天明道”四字。
因此,第一個上下款記載的是該匾最初的題寫時間和作者,即“乾隆辛酉孟秋既望”——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十五日,楊應琚敬書。第二個上下款記載的是時隔66年后,即“嘉慶十二年(1807年)歲次丁卯五月吉旦”,時任秦州知州王賜均修葺伏羲廟時重新刻立此匾的時間。
“開天明道”四字,總結了伏羲氏的歷史功績。開,即開辟、開創;開天,為開天辟地之意,指伏羲首創八卦,從此混沌的宇宙空間有了天地之分。明,即闡明的意思;道,即規律、法則,也就是《易經》所說的“性命之理”。《易經·說卦》言:“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所以,明道,即闡明天地萬物運動規律和人類死生倫理法則。綜上所述,“開天明道”四字,概括了伏羲首創八卦的豐功偉績,贊頌了伏羲為人類文明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楊應琚(1696年—1766年),字佩之,號松門。出生于青海西寧,遼海漢軍正白旗人。雍正七年(1729年)由蔭生授戶部員外郎。乾隆時,擢山西河東道,尋調甘肅西寧道。乾隆十一年(1746年),楊應琚與劉洪緒、陳捐俸在西寧東關創設回民社學,開了青海創辦民族教育的先河。乾隆十三年(1748年),修成的《西寧府新志》,彌補了“邊地質野,文獻無征”的缺憾,為《大清一統志》的纂修及后人研究青海地方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1754年—1757年期間,奉旨接替策楞擔任兩廣總督,是兼轄廣西地區的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亦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后調閩浙總督,再移陜甘總督。拜東閣大學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云貴總督。時滇緬間土司屢與緬人沖突,他到任后,督師攻緬。戰敗且虛報戰功,被清廷召還,削籍逮問勒令自盡。
- 2023-06-05《一字歌》上線 伏羲畫卦肇啟文明“聲”入人心
- 2023-04-27弘揚伏羲文化 傳承中華文明——天水打造伏羲始祖文化傳承創新區透視
- 2023-04-20【館長說文物】天水伏羲廟匾額中蘊藏的文化內涵
- 2023-04-18【暢游隴原】伏羲畫卦第一山——卦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