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武威市涼州區8所新建、改擴建幼兒園如期開園,開設81個教學班,可容納2835名幼兒入園,有效緩解了城區“大班額”“入園難”問題,家長們交口稱贊。
“家門口就有公辦園,孩子們吃得好、玩得好,每天可開心了!”家住涼州區第十二幼兒園鄰近小區的牛宏麗,每天接送孩子不到5分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來,甘肅省逐步構建起“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截至2022年,全省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4%、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6。24%、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2。74%,實現了中西部省份學前教育從發展滯后到趕超跨越的歷史性變化。
學前教育的變化是我省持續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努力交出有溫度的民生答卷的一個生動縮影。據統計,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首次突破700億元,達到719億元,較上年增加21億元,增幅3%;爭取中央專項經費127。66億元,較上年增加7。8億元,增幅6。51%。
其中,投入6。5億元實施“建宿舍增學位擴食堂改廁所”項目,建成農村中小學教師周轉宿舍1030套;
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主城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28367個;
新建、改擴建農村中小學食堂493個、中小學廁所280個,全部達到使用條件;
投入“能力提升”項目資金32。99億元,改善全省1912所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受益學生119。4萬人;……
通過持續加大教育經費的投入,一件件教育民生實事落地生根,給廣大師生創造了舒適、安全、便捷的學習生活環境,努力辦出了有品質、有溫度、有情感的教育,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打柴溝小學六年級(2)班學生趙小惠原就讀于打柴溝鎮上河東小學。一到冬天,就得早早從熱炕頭爬起來去上學,這是她每天最煩惱的事。
但2023年的冬天,她不僅沒了起床的煩惱,還和同學們同吃同住在有暖氣涌動的校園。“寄宿生活鍛煉了我的自理能力,讓我變得更自信了。”趙小惠開心地說。
原來,自去年開始,打柴溝鎮將轄區內原上河東小學、金強驛小學等9所小規模學校并入寄宿制完全小學——打柴溝小學,全校學生由原來的200人增加至500人、教職工增加到53人。“通過布局調整,優化了教育資源,提高了辦學效益。同時,解決了部分學生家長無法輔導孩子作業的難題,提升了學習效率。”打柴溝小學校長萬毓成說。
近年來,天祝縣通過“撤、調、并、建”等四種方式,推動學校布局由“點多量小”向“集中優質”轉變,累計撤并小規模學校86所,將7所農村初中學校學生全部轉移到縣城集中就讀,并合并天祝一中、天祝二中高中部,滿足了家長、學生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同時,在縣城新設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幼兒園和實驗小學、城關四小,并啟動第六、第七幼兒園和城北區學校建設項目。經布局調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由2012年底的142所精簡到78所,“城擠、鎮弱、村空”和“大校額”“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學校空間分布和容量配置更趨合理。
寇曉霞是會寧縣新添堡鄉毓芳中心小學的一名英語教師,扎根農村教育17年,丈夫在同一鄉鎮教管中心工作。2023年,其他教師和寇曉霞一樣,一起告別了“蝸居”生活,迎來了喬遷之喜,搬進配套設施齊全的周轉宿舍,圓了多年的“安居夢”,讓他們住得安心、舒心,工作更起勁了。
安居方能樂教,樂教方能優教。近年來,甘肅不斷加大對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持續深入推進為民辦實事項目,讓扎根在鄉村的教師們告別了“蝸居”生活,搬進了明亮舒適的周轉宿舍。據統計,僅2023年,甘肅便在全省23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以外的38個縣(市、區)農村中小學建設教師周轉宿舍1030套,項目主體已全部完工,年度任務完成率達114。4%。
與此同時,甘肅通過建學校、擴食堂、增學位等一攬子舉措著力解決“入學難”“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促進教育公平,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在此基礎上,全面提升教育內涵發展和教育教學質量,深入貫徹落實“雙減”,全省課后服務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有需要學生全覆蓋。
- 2024-01-30打造高等教育發展新引擎——我省加快建設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
- 2024-01-25【回眸2023】去年甘肅省教育支出首次突破700億元
- 2024-01-11第一批46個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公示
- 2024-01-09甘肅省教育廳就寒假期間校外培訓發布重要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