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絲路重鎮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匯,孕育莫高窟的華光璀璨。
2019年8月19日,在甘肅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敦煌情,是習近平總書記文化情懷的生動寫照,更是面向未來的深謀遠慮——“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文化遺產蘊含的創新創造基因被不斷激活,一幅古今輝映、氣勢恢宏的新時代文化長卷徐徐展開。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建設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典范和敦煌學研究高地為目標,科學有效保護傳承敦煌文化,傾力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走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文明交流融匯的創新發展之路。
歷史與現實的鮮明對照,凸顯中華文明的繁榮興盛、偉大時代的波瀾壯闊。
燦若星辰的文化和自然瑰寶,在歷史云煙里銘刻輝煌的過去,在時代傳承下見證精彩的現在,更在歷久彌新中孕育美好的未來。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經由這些瑰寶,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才能理解古代中國、現代中國,進而理解未來中國。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文化遺產,為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中國力量,更要講好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故事,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敦煌,中國通向西域的重要門戶。古代中國文明同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宗教、藝術、文化在此匯聚交融。“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話語堅定。
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只有心懷自信的民族,才能在歷史潮流激蕩中屹立不倒,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敦煌,正是這一歷史進程的不朽見證,帶著這樣的包容與自信,敦煌以開放的姿態走向未來。基于此,我市著眼敦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全面激活敦煌國際顯學研究高地動能。
保護傳承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方能激發文化共情。
傳承敦煌文化、賡續絲路輝煌,需要我們深化敦煌文化價值闡釋,全面梳理敦煌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建立敦煌文化遺產標識系統。要加大敦煌文化文藝精品創作力度,鼓勵和引導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敦煌文化藝術精品。
傳承敦煌文化、賡續絲路輝煌,需要我們進一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普及,開展特色鮮明的非遺展覽、展示和展演活動,實施青少年非遺傳承人培養計劃,推動非遺傳承體系建設,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
傳承敦煌文化、賡續絲路輝煌,需要我們不斷擦亮敦煌文化外交名片,將敦煌打造成“一帶一路”文化基地,擴大敦煌研究院國際合作范圍,把敦煌培育成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優化文化產業地理和空間布局,引導資本、技術、人才匯聚,形成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產業集聚區,推動文藝精品走出去。
傳承敦煌文化、賡續絲路輝煌,需要我們統籌市、縣兩級媒體資源,構建覆蓋廣泛、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多元立體外宣格局,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做大做強敦煌文化環球連線品牌,努力提升敦煌文化傳播力、影響力。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在做足文明歷史研究文章的基礎上,講好文明歷史精彩的故事,傳承文明歷史精神的血脈,讓“盛世中華,何以中國”的答案閃耀于中華兒女心魂,讓敦煌文化遺產緊跟時代步伐,始終呈現生生不息的盛景。
- 2024-02-04時光相冊丨文明中國:80年,再遇敦煌
- 2024-01-18雕塑家孫紀元與敦煌城標“反彈琵琶”
- 2024-01-18敦煌冬季研學正當時 開專列花式“寵客”
- 2023-12-19敦煌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何以成為全球榜樣 | 在中國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