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游客陸續離去,被譽為“沙漠中的美術館”的莫高窟安靜下來,而在第55窟里,敦煌研究院文物保護技術服務中心的幾名工作人員仍沉浸在“面壁”作業中。
回應時代的呼喚,窟內、窟外的人們從中探究著藝術創造的源起與流傳,思考著文化創新的成因與真諦,實踐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使命與擔當。
8月27日,為了更加聚焦敦煌女性工作者的培養,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國強公益基金會共同提出了“樊錦詩·敦煌女性杰出工作者培養計劃”。啟動儀式當天,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成立的“國強·敦煌文化守護專項基金”正式揭牌。
莫高窟第55窟文物修復現場(敦煌研究院提供)
一個甲子的守望
敦煌,絲路咽喉,文明交匯。公元4-14世紀,歷經10個朝代1000多年的營建,保存了如今莫高窟735個洞窟、2000多身彩塑、4.5萬平方米壁畫的宏大規模。
作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的女兒”樊錦詩先生守護了莫高窟60余載,走遍莫高窟的每一個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畫、每一尊彩塑,守望著莫高窟里的歷史滄桑、文化紛繁。她將敦煌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弘揚、管理工作當成終身事業,用滿頭華發,換來了敦煌的“容顏永駐”。
8月27日,86歲的樊錦詩先生出現在“樊錦詩·敦煌女性杰出工作者培養計劃”的啟動儀式上,“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文物工作者,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樊錦詩在莫高窟第85窟壁畫修復現場檢查工作(敦煌研究院提供)
一批女性的力量
在敦煌壁畫里有許多的女性形象,這些珍存女性風華的畫面,散發著千年前神秘、溫婉和繁榮的生命力。千年后,一代又一代像樊老先生一樣的杰出女性,懷抱熱忱扎根荒漠,只為了守住敦煌之美。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介紹,研究院已經先后與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家機構,以及國內40多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持續開展多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全方位探索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問題,培養了一大批在石窟、壁畫、土遺址和文物數字化保護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杜芮稱,“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多方關注,共同參與。我們希望選拔并培養一批熱愛敦煌文化、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女性工作者,提升專業素養、建立國際視野,推動中外文化傳播與交流,為敦煌文化的保護與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期待參與項目的女性杰出工作者,在傳承保護好敦煌文化同時,帶動更多婦女在非遺手工藝領域實現創新發展。”
“樊錦詩·敦煌女性杰出工作者培養計劃”啟動儀式
“天下大事,說到底都是人才的事。”樊錦詩先生說:“科技保護很重要,培養人更重要。女同志在敦煌保護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她希望新一代莫高窟人,自覺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勇做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創新者,讓莫高精神代代相傳。
一場公益的接力
作為多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莫高窟卻在以一種不可逆轉的態勢在消逝:經歷千年風雨洗禮,莫高窟面臨著極端天氣增多、旅游需求旺盛等諸多挑戰。起甲、空鼓、酥堿……都是她可能遇到的典型“病害”。
20世紀40年代以來,一代代莫高窟人持續接力,社會各界力量也參與其中,嘗試助千年莫高窟“跑贏時間”。1983年,邵逸夫先生捐贈1000萬港幣,用于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鋁合金材質洞窟門及洞窟內玻璃屏風修建,從此三座石窟遺址的不可移動文物擁有了有效的保護屏障。
國強公益基金會參與榆林窟保護性展示設施
40年后,這些設施也亟需更新升級。2020年,國強公益基金會成立專項資金參與榆林窟保護展示設施改造,為洞窟更換玻璃屏風、使用與洞窟年代相契合且透氣透水的手工磚、實施防反堿洗沙工程,被樊錦詩先生評價為“具有莫高精神的保護性展示設施”。在此基礎上,基金會又提出“推開那扇門”公益計劃,支持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472扇洞窟門更新,實現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的融合碰撞。
2024年,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國強公益基金會聯合成立“國強·敦煌文化守護專項基金”,用于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及弘揚事業,帶動更多社會公益力量賡續傳承,助力敦煌文化煥發出新的時代魅力。
國強·敦煌文化守護專項基金掛牌儀式國強公益基金會陳翀理事長致辭
“文物保護,永遠在路上。”蘇伯民院長表示。
- 2024-08-28甘肅兩名運動員參加巴黎殘奧會
- 2024-08-26甘肅省3個集體6名個人獲全國科普先進稱號
- 2024-08-2625年!他堅守在守護群眾健康的“第一線”——記東鄉縣鎖南鎮社區醫院門診部主任馬學英
- 2024-07-2311歲蘭州娃喻瑞琳成中國年齡最小女子職業圍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