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遺產的石窟寺門類中,我國石窟寺數量位居世界第一,現有石窟寺近6000處。
“在中國所有的石窟寺里,麥積山石窟保有的泥質塑像年代順序最久遠、最完整,繪塑技藝十分高超。”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所長李天銘介紹,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國后秦時期,其后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斷營建,現存洞窟221個,各類造像3938件,壁畫近千平方米,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的美譽。
麥積山石窟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麥積山石窟坐落于甘肅天水市區東南約30公里的群山之中,一座座窟龕分布在距地面20米至80米之間的崖壁之上,遠眺層層相疊,“形如農家積麥之狀”,因此而得名。2014年,石窟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麥積山石窟的另外一個重要價值在于,它是中國石窟寺走向本土化、民族化、逐步中國化的重要轉折點。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張銘將記者帶入第74、78窟,窟內交腳菩薩和思惟菩薩的一鋪三身組合具有典型的犍陀羅地區風格,但窟形卻仿照了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建筑造型,是外來文化與本土少數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
張銘說,因為地處中國石窟走廊的“十字路口”,麥積山石窟在1000多年的營建歷史中,融合吸納、包容并蓄、不斷創新,各民族文化交融、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印跡隨處可見。從早期較為生硬的“你之造像,我之建筑”的“混搭”,逐步轉化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融合。
給很多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麥積山石窟中那動人的“東方微笑”——第133窟的小沙彌,神態天真微笑迷人,令無數游客駐足;第44窟一佛二菩薩組像,主尊佛像有著溫情脈脈的笑容,被譽為“東方美人”。這些穿越千年的微笑造像,成了麥積山石窟標志性的文化IP。
歷經千年滄桑,麥積山石窟的保護面臨挑戰。特別是林區多雨潮濕的氣候給石窟的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塑像和壁畫容易出現空鼓、開裂、脫色等病害。早在1953年,國家就專門成立了麥積山石窟管理機構,隨后實施了加固工程,基本解決了危及石窟寺安全的嚴重險情。近幾十年來,經過加固、修復、滲水治理和生物防治等保護措施,古老的麥積山石窟轉危為安。石窟保護也從最初的搶救性保護轉入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的綜合保護。
“目前,我們正在對麥積山石窟的保護規劃和管理規劃進行修編,通過多規銜接,合理完善保護區,突出文物保護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重現自然與人文的互動關系,深化價值挖掘與闡釋建構,以符合石窟寺整體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的發展需要。”李天銘表示。(記者尚杰王冰雅)
- 2024-09-23【聚焦文博會】探索非遺保護新路徑——“非遺保護的創新實踐與國際合作”論壇側記
- 2024-09-19【甘快看】“簡”述歷史 “牘”懂中華
- 2024-09-19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石”說新語:探秘隴東這個“可移動的敦煌莫高窟”
- 2024-09-18【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講述著隴東大地千年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