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蹄寺石窟群:絕壁之上,鑲嵌在山體之內的寶塔
編者按
“探訪石窟藝術軌跡,傳承千年文化脈搏。”10月15日至20日,“千年石窟匠心傳承”網上主題活動在中國甘肅舉行。
活動期間,頂端新聞推出《探訪“千年石窟”》系列報道,期間頂端新聞記者沿著石窟走廊穿越甘肅,參觀探訪炳靈寺石窟、麥積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景區,帶領大家近距離感知石窟藝術,領略中國石窟的價值和魅力。
10月17日,探訪第四站,頂端新聞記者來到張掖市,位于祁連雪山腳下的馬蹄寺石窟群,探訪這座將棧道鑲嵌在山體之內的石窟,在肅南感受裕固族的民俗風情。
頂端新聞記者王佳卉
寺名由來:天馬下凡飲水后留下馬蹄印
馬蹄寺石窟群開鑿于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多年的歷史,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布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
山頂一石窟內留有深深的馬蹄足跡,傳說是天馬下凡在此飲水時。一馬蹄印落在這里的一塊巖石上,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這塊蹄印石被保存在馬王殿內。
(天馬蹄印)
馬蹄寺石窟群尚存有文物遺跡的洞窟37個,佛雕舍利塔320多個,窟群分布在長約二十公里的山崖或近水的巖壁上。窟內保存有北涼、北魏、西魏、隋、唐、元、明、清歷代珍貴塑像500余身,壁畫2500多平方米。
歷史悠久的馬蹄寺石窟群與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并稱為“河西佛教圣地三大藝術寶窟”。
(千佛洞)
“三十三天”石窟:開鑿在高約百米崖壁上的石窟
“三十三天”石窟在半山絕壁上是如何修建的?游客又如何上去?第一眼看到“三十三天”石窟的游客不禁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三十三天”石窟這種將棧道修建在巖體內部,在我國內是比較罕見的一種石窟形制,形狀如同一座佛像塔鑲嵌在百米多高的絕壁懸崖之上
據了解,“三十三天”石窟從北朝開始開鑿,先后歷時幾百年,石窟開鑿在普光寺的紅砂巖壁上,距地表四十三米,石窟下大上小,呈寶塔形,共七層二十一窟。洞窟層層疊疊,每層之間都有隧道相通。
(“三十三天”石窟山體內部棧道)
由第一層的北邊入內,隧道呈“之”字形,回廊曲折。里邊只能容納一個人行走,兩個人并坐,一共上去有129個臺階。石窟中的石砌臺階百轉千回,高低不一,不少階梯需要手腳并用才能上去,其艱難程度激發了游客的攀登欲,也有了“不到長城非好漢,不登三十三天真遺憾”的說法。
獨樹一幟的裕固族民俗風情
馬蹄寺石窟群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來到馬蹄寺景區,可以看到裕固族人民穿著“衣領高、帽紅纓”的民族傳統服飾,唱著悠揚的歌曲,舞動著輕盈的舞姿,感受裕固族人民獨樹一幟的民俗風情。可以說,馬蹄寺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
(裕固族人民吟唱民族歌曲)
裕固族與其他北方游牧民族一樣,廣袤的草原環境和長年的馬背生活,孕育了他們粗獷、奔放的氣質和能歌善舞的生活習俗。裕固族民歌,不僅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鶻等民族民歌的諸多特點,而且與現代匈牙利民歌有許多相似之處,是研究古代北方少數民歌,更是突厥、蒙古族民歌以及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歷史的重要依據,對于挖掘研究和保護傳承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具有基礎性作用。
2006年,裕固族民歌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2024-10-21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丨疾風知勁草——“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網絡主題活動張掖采訪見聞
- 2024-10-21千年石窟 匠心傳承|打卡敦煌印局:青春沙州的時尚表達
- 2024-10-212024年氣候未來與智能農業論壇在蘭州大學舉辦
- 2024-10-21今年前9月全國鐵路發送旅客33.3億人次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