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地域地貌】甘肅省地處中國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會地帶,介于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位于黃河中上游。東接陜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古寧夏并與蒙古國接壤。整體西北—東南走向,呈如意狀,東西長1600多千米,南北寬530千米,總面積42.58萬平方千米,占中國總面積的4.44%,居全國各省區市面積第7位。
位于第一、二、三級階梯的過渡區域,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地貌復雜多樣,以山地、高原為主,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布,主要有走廊北山 、河西走廊、祁連山地和阿爾金山、黃土高原、甘南高原、西秦嶺山地六個地貌單元。
走廊北山 包括合黎龍首中低山區與北山(馬鬢山)剝蝕殘山區。前者為準平原的島狀山,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主峰是張掖東北東大山,最高峰3616米,山地南陡北緩,礦產豐富。中國鎳都金昌市就坐落龍首山東北麓。后者包括金塔北山、大馬鬃山與小馬鬃山,大部海拔高度在1800~2500米間,相對高差一般低于300米。
河西走廊 南側祁連山和北部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之間的狹長地帶,因位于黃河以西而得名。走廊東起黃河,西止漢玉門關,與羅布泊洼地相通,大部為祁連山的山前緩傾斜平原,自祁連山北麓至河流下游盆地中心,依次出現山前傾斜平原、沖積平原、湖積平原。由于酒泉—嘉峪關黑山與山丹大黃山(又名焉支山)的橫向斷塊隆起,河西走廊被分隔成疏勒河、黨河流域盆地、黑河流域盆地和石羊河流域盆地三個內陸盆地。河西走廊自然條件較好,光熱和水、土資源充足,形成若干綠洲。
祁連山地和阿爾金山 祁連山與阿爾金山呈弧形綿亙于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甘肅省與青海省的自然分界線。廣義的祁連山西起當金山口,東至烏鞘嶺,北界河西走廊,南鄰柴達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和黃河谷地。東西長900~1000千米,南北寬250~300千米,面積約2060×104公頃。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谷地組成。
黃土高原 位居甘肅中部,是晉、陜、甘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在1000~2600米間,主要分布在北秦嶺以北,祁連山東延部分的烏鞘嶺、毛毛山、壽鹿山、哈思山一線之南,以縱峙其中的六盤山(隴山)為界分為兩個地貌單元。隴東黃土高原位于六盤山和子午嶺之間,北起長城,南面以渭河北山與渭河平原相接,地貌以黃土塬、梁峁、河谷、平川、山巒為主要特征。隴西黃土高原位于六盤山和祁連山東麓南為西秦嶺山系,北抵靖遠、景泰一帶的半荒漠地區南緣。甘肅黃土堆積范圍很廣,厚度巨大。烏鞘嶺以東、六盤山以西地區黃土分布最為集中,厚度大多為100~300米,是中國乃至世界黃土堆積最厚的地區。
甘南高原 達里加山至康樂縣南的白石山一線之南(約在東經103°附近),與西秦嶺相接。海拔高度在3000米以上,是甘肅省地勢最高的高山、高原交錯區,也是昆侖、秦嶺兩個地槽褶皺帶的連接區。整體上雖為高原,但山坡渾圓和緩,谷底盆地淺寬,致地表呈波狀起伏,有“甘南山原”之稱,呈現為山原區、高山峽谷區與中低山區三個地貌類型區。甘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東緣部分,除少數河谷外絕大部分地區高于隴中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高原面地表起伏小,切割微弱,相對高度由東至西,從300-400米降至100-200米,多為寬闊草灘牧場與典型高原,為甘肅省重要的天然牧場。
西秦嶺山地 太子山南至光蓋山西麓直抵省界一線(約在東經103°附近),鄰接甘南高原,北與隴中黃土高原以露骨山至火炎山間的渭河、西漢水分水嶺為界,東南止于甘、陜及甘、川省界。西秦嶺以石質山地為主,是全省平地最少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是中國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西秦嶺山體大小、高低 及地質、地貌的差別很大。無論水平或垂直各方面,都有“十里不同天”,或“高一丈,不一樣”的急劇變化。習慣上,以徽成盆地和西漢水上游的宕昌縣中部為界,分為南秦嶺、徽成盆地和北秦嶺三個次級地貌單元。
- 2024-11-20甘肅省6個服務區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入選全國示范創新案例
- 2024-11-18在“風”“光”無限中“算”出西部新機遇——甘青寧打造綠色能源算力保障基地觀察
- 2024-11-18甘肅省一案例入選全國首批生產礦山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 2024-11-18蘭州甘露33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