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靜云(受訪者供圖)

石靜云在遠程會診
春節前,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一部主任石靜云通過“云上婦幼”遠程醫療平臺,與嘉峪關市婦幼保健院醫生連線,為一名疑難病患新生兒進行了遠程醫療會診。像這樣幫助其他醫院的醫生精準研判病情,提供專家意見,已經逐漸成為石靜云的日常工作了。
近日,石靜云“驚喜”地迎來了她職業生涯中的“巔峰時刻”:以一顆醫者仁心和卓越追求的精神,石靜云被國家衛生健康委授予第一屆國家醫學高層次人才計劃中的“國家優秀青年醫師”榮譽稱號,光榮地成為甘肅唯一入選的青年醫師。
向陽而生的科室
爭分奪秒搶救每一個“太陽”
“當時得知獲得這項榮譽時,我真的很驚喜,感覺這25年工作的辛酸苦辣,都值了。”石靜云向記者說起這些年的救治經歷,慢慢紅了眼眶。“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工作、奮力前行,原地踏步就是對不起這份榮譽。”
石靜云所在的新生兒科是甘肅省新生兒救治中心,主要承擔全省危重癥新生兒的轉運及搶救,同時承擔新生兒重癥監護質量控制中心的指令性工作。年收治各種新生兒病患6000多名,其中危重癥新生兒近2000例,極低出生體重兒300余例,超低出生體重兒近150例,外科術后監護100余例。自2000年參加工作以來,石靜云不斷開拓創新,在提高新生兒重癥救治技術水平和改善護理理念方面貢獻著智慧和力量。她在全省首次推進了危重新生兒轉運網絡建設,填補了省內空白,又在全省首先開展超低早產兒綜合管理,存活370克早產兒刷新了國內紀錄。石靜云的成功實踐,無疑為甘肅省的新生兒科醫療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這個領域默默耕耘了25年,不斷地開拓創新,其實都是源自病人的需求。”石靜云告訴記者,危重新生兒的救治有其特殊之處,患兒們的病情變化之快需要醫生迅速做出診斷和治療決策。“每當遇到無法解決的疑難雜癥,我都會和團隊一起想辦法,我們是一個向陽而生的科室,只有爭分奪秒才能挽救每一個‘初升的太陽’。”石靜云的眼中滿是堅定。
甘肅首例新生兒血液凈化CRRT、全國首例新生兒血漿置換救治急危重新生兒、甘肅省第一例ECMO技術搶救心肺功能衰竭、甘肅首例遠程空中陸地急救轉運、省內首個新生兒隨訪門診……每一項“首例”“首個”的背后是石靜云對病人的醫者仁心,是挽救生命的迫切需求,是讓父母與患兒早日團聚的殷切期盼。
多學科協作
重建生命通道 續寫生命奇跡
近年來,我省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優勢日益凸顯。在多學科團隊的協助下,石靜云和她的團隊完成了早產兒喉軟骨軟化成形術、國內最低體重早產兒植皮術、肥大細胞增生癥活檢術、早產兒OMMAYA泵植入術、新生兒腫瘤穿刺術、年診斷遺傳代謝病40余例,與產前診斷、小兒外科合作救治巨大膈疝以及先天性腸扭轉、結扎500克早產兒PDA以及先天性心臟病的救治。
2023年,一例先天性喉軟骨軟化的早產兒讓石靜云心急如焚。“孩子呼吸不暢,連續一個月都撤不了呼吸機。”石靜云告訴記者,在沒有啟動多學科協作救治以前,像這樣的小患者反復感染的可能性非常高,同時救治費用高昂、愈后狀態不穩定等因素也成為家人的困擾。“如今有了多學科協作,能夠更加方便有效地對小患者進行救治,新生兒的救治率也越來越高。”石靜云如數家珍般分享著多學科協作的好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石靜云作為全省唯一的新生兒專培基地教學主任,每年培訓考核基層醫生近千名,在基層進行新生兒危重搶救業務培訓,每年培訓超過20次。“我們科室有一個名為‘星火計劃’的項目,通過免費培訓基層醫生和護士,提升他們對危重新生兒的快速反應、救治和轉運能力,完善省、市、縣三級危重新生兒救治網絡。”石靜云介紹道。
無論是線上的專家會診和病例點評,還是線下的培訓學習和經驗分享,只要其他的基層醫生有需要,石靜云就會傾力相授。“前兩天我們從其他市州接來一個重癥窒息的孩子。對于這類孩子,我們特別擔心其大腦損傷,因此就會聯合其他科室專家,一起坐下來進行多學科協作診療會議。像這樣不多見的病例,我每次都會在培訓課上和大家詳細講解救治過程,分享救治心得,幫助基層醫生積累實戰經驗。”
“每一個早產寶寶都是真的勇士,感謝你教會了我們如何生存。”這是新生兒科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石靜云用她25年的救治經歷詮釋著生命的力量,始終保持著對醫學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她堅信,只要心中有愛、有責任,就一定能夠為更多的新生兒點亮生命的希望之光。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亞蘭 陳夢圓 見習記者 陳培捷 文/圖
- 2025-02-07【企業家說營商環境】“良好營商環境讓我們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 2025-02-06【企業家說營商環境】“感受到了濃厚的‘親商、重商、愛商’氛圍”
- 2025-01-24聚焦2025甘肅兩會丨省人大代表馬艷紅:希望加大西峰區新型城鎮化支持力度
- 2025-01-18【代表委員說兩會】省人大代表陳文靜:當好群眾的貼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