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
梁海燕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我們要以系統思維全面加強耕地保護,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切實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壓實責任傳導,強化耕地保護約束。強化耕地保護系統觀念,完善五級責任傳導鏈,按照“省級統籌、市級督導、縣級主責、鄉級實施、村級哨兵”的責任體系,構建齊抓共管的協同機制,靠實市縣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的政治責任,以及市、縣、鄉、村主體責任。將耕地保護納入地方考核“一票否決”事項,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的行為嚴肅問責。
嚴格占補平衡,堅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以占定補”,建立省級補充耕地指標動態監測平臺,依據全省重大項目建設時序和招商引資進度,科學研判年度指標需求,實施跨區域指標調劑機制,確保非農建設占補平衡精準落實。實行耕地“進出平衡”和“占補平衡”,將占補平衡范圍逐步從非農建設拓展至農業結構調整領域,構建覆蓋耕地、園地、林地等全地類的動態平衡體系。推行彈性恢復管理制度,建立耕地恢復分類指導目錄,對經濟林木轉型耕地設立3至5年過渡期,配套實施替代產業培育計劃。
創新制度機制,推動耕地量質齊升。堅持生態優先、以水定地,將鹽堿荒灘等未利用地、低效閑置建設用地、可恢復農用地納入補充耕地儲備庫,因地制宜制定開發方案,協同推進新增耕地與生態保護。推行補充耕地質量等級評定與產能核算制度,建立“新增—評定—管護—再評價”的全流程管理體系,加強耕地后續管護,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確保新增耕地持續穩定利用。
強化要素保障,推進耕地提質增儲。加快重點水利設施建設,推進跨區域調水工程實現向河西走廊引水,優化水資源配置,并推廣旱作農業技術,通過跨流域調水和節水技術改造雙輪驅動,滿足農業用水需求,破解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瓶頸問題。統籌使用土地開墾費、新增費、補充耕地指標交易資金、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和土地出讓收入等各類涉農資金,實施土地整治,修復退化耕地,復墾廢棄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創新設立耕地保護專項基金,重點保障基層執法裝備升級和網格化管理體系建設。
推廣智慧耕保,提高耕地保護效能。發展多功能復合型耕地,探索“耕地+生態+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打造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園、立體種養示范區等新型載體,開發耕地碳匯交易、生態旅游等衍生價值,不斷挖掘多元空間價值。建設數字化監管體系,推廣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構建覆蓋全省的耕地智能感知網絡,以科技賦能耕地保護監督。創新社會參與機制,推行耕地保護“田長制+”模式,建立耕地保護信用積分制度,形成耕地保護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的共治格局。
健全激勵機制,促進耕地糧產良性互動。探索耕地保護補償與糧食生產補貼相結合的激勵機制,構建糧食主產區縱向補償與產銷區橫向補償相結合的補償體系,通過耕地保護跨省交易,實現區域間資源優化配置。建立耕地保護與糧食生產補償試點,將補償資金與耕地保護直接掛鉤,可對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完成較好的地區,或對完成耕地保護任務且糧食產量達標的地區給予財政獎勵,用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耕地質量提升和農民補貼,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現象。強化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理人+科技特派員”的人才支撐體系,以創業補貼、用地保障等政策措施激勵涉農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
作者為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 2025-03-25博采他山之石 成就攻玉之器——張掖持續開展研修計劃激活發展新動能
- 2025-03-25武威:加快縣域商業體系建設 激發消費活力
- 2025-03-25甘肅省紅十字會與省地震局簽訂防震減災聯動合作協議
- 2025-03-25隴南:以綠色發展擦亮“甘味”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