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祖國西部的教育版圖上,有這樣一位年輕的教育工作者,以青春為筆,以夢想為墨,在三尺講臺上描繪著教育的藍圖,她就是蘭州市第十七中學校團委書記、一級教師劉雨佳。她扎根西部教育事業,用愛與責任書寫著屬于自己的教育篇章,讓青春在西部教育的熱土上綻放出絢爛之花。
深耕教育田 磨礪成長綻芳華
劉雨佳作為奔赴西部投身三線建設的后代,受家人的熏陶,她對西部這片土地也有著堅定的初心,“我的爺爺奶奶、父母三線建設過來的時候,他們當時這種吃苦敬業的精神和對生活的熱忱深深影響了我,讓我明白,投身三線建設雖然吃苦,但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做。”劉雨佳說。
2017年,從西北師范大學碩士畢業的劉雨佳選擇到蘭州市第十七中學任教,開啟了她的教育之旅。當時,擺在她面前的選擇有很多,但她心中那份對西部教育的熱愛,讓她毫不猶豫地踏上了這片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土地。“這邊的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學校當時比較缺語文老師,再加上我很喜歡孩子們,就一直留在這里了。”回憶起當時的職業選擇,如今的劉雨佳依然堅信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初入蘭州市第十七中學,劉雨佳就展現出了極高的工作熱情和專業素養。作為一名教師,她深知不斷提升自己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在教學工作中,劉雨佳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她曾經為全區一千多名即將參加中考的學生準備直播課程,面對如此龐大的教學任務,她沒有絲毫退縮。為了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她會花費8小時準備40分鐘的課。每一堂課,她都會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考慮到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她還會提前把準備好的課程講給家人聽,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我希望每一堂課都能讓學生有所收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劉雨佳說。
除了日常教學,劉雨佳還十分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利用課余時間,她帶領學生編排朗誦節目《紅船》。從給學生設計動作到指導朗誦技巧,每一個環節她都親力親為。“我想讓孩子們除了學課文,也可以熱愛語文中的美學感覺,所以我就和另一位老師研究了陳獨秀和李大釗他們那時候的歷史,編排了一段比較有韻味的朗誦詞。”經過無數次的打磨,這個節目獲得了蘭州市藝術展演一等獎,并進行了多次展演。
直面新挑戰 探索教育新路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領域也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在采訪中,劉雨佳談到了互聯網AI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帶來的影響。“現在的孩子們接觸信息的渠道很廣,他們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比我們想象得要強。”劉雨佳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她認為,如果學生過度依賴AI寫作文,老師也依賴AI批改,這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利用AI技術,如何將AI技術與教學有機結合,成為了她思考的重點。“我們不能排斥新技術,而是要學會駕馭它,讓它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劉雨佳表示,她將不斷學習和探索,尋找更好的方法來應對這一挑戰。此外,劉雨佳還一直期望能將東部地區好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帶到西部,讓這里的孩子們能夠享受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讓他們的學習更加高效。她深知,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對于西部孩子的未來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劉雨佳計劃成立“名師工作室”。她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能夠聚集一批優秀的教師,共同探討教學方法,分享教學經驗,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
在教育崗位上深耕多年之后,劉雨佳感慨道:“之前的時候,只想著把我這個班的學生教好,讓他們把語文學好。但是通過這么多年與學生的相互交流,我的想法發生了改變。作為一名老師,要讓家長和孩子都滿意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踐行教育公平。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我們要用知識作為杠桿,把西部這些孩子的人生可能性都激發出來。尤其是語文教師,要實現我們的專業最大化,讓他們在沒有人生閱歷的時候先去積攢相關的文本經驗,這樣才能將我們的家國情懷、思鄉之情等具體化地表達出來,讓他們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以后他們就能夠有能力抵抗更多的風險困難。”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夢圓 見習記者 巨思琦
圖片由本人提供
- 2025-03-24全國人大代表馬暉玲——加快科技創新 推進草種業高質量發展
- 2025-03-132025年甘肅省青少年“飛天英才”計劃名單公布 蘭州市14名高中生入選
- 2025-03-11【兩會長鏡頭】張忠山代表:大力加強農業人才培養
- 2025-03-11【強信心 看發展·企業家說】李文淵:讓科技創新引領農業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