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放棄普通推免。”
2024年9月18日下午,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21級本科生陳明富提交了放棄普通推免的承諾書,他選擇成為蘭州大學第27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
面對周圍人“為什么要多花一年時間?”的疑問,這個從烏蒙山走出的青年,選擇扎根祖國西部大地,追求理想、磨礪心智、綻放青春。

“看著天上的星星,我找到了最亮的那顆”
陳明富的家鄉會澤縣是云南的一座小城,這里群山如黛,林木蔥郁,四時蒼翠。
“會澤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但我們那里非常重視教育,每年有十多個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據陳明富回憶,教育被會澤縣視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抓手,當地舉全縣之力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

“剛上小學的時候我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么學習,只能考五六十分。”但母親的話語時刻縈繞在他的耳邊:“只有好好學習,只有上大學,你才可能走出大山。”
“我要考上大學,走出大山。”在田壟上,陳明富做出了至關重要的決定,少年的內心完成了從懵懂到堅定的蛻變。
“仰頭望著天空,看著天上的星星,我找到了最亮的那顆。”陳明富說。
高中時期,陳明富憑借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參加化學競賽與物理競賽的機會。第一次來到省城,高樓大廈巍峨聳立,車流不息如織。那一刻,“走出大山,去探尋更加遼闊的天地”的愿望愈發堅定。
“將科學的魅力傳遞給更多孩子”
2021年9月,陳明富以優異成績考入蘭州大學。大一的時候,他加入了蘭貝創業實踐團隊,并在團隊中萌生了以科普為主題做創新創業項目的想法。

此后,陳明富先后創建了“蘭貝科普志愿服務隊”和“身邊化學科普志愿服務隊”,致力于將科普教育帶到偏遠地區,將科學的種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中。
團隊邀請甘肅省優秀科普作家、蘭州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張加馳教授作為專業指導老師,對科普活動和課程設計的安全性進行保駕護航。在這過程中,張老師不僅全程參與科普課程庫的建設指導,還親自帶隊開展科普活動做示范性教學。
在開展化學科普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中,陳明富喜歡給小朋友們展示銀鏡反應、火山噴發、滴水生煙、黃金雨等一系列能夠產生酷炫現象的趣味化學實驗,他希望自己能將科學的魅力傳遞給更多孩子。

在他的努力下,“身邊化學科普志愿服務隊”逐漸發展壯大,團隊堅持“志在心中,愿在行動”的理念,不僅走進了蘭州本地的校園和社區,更通過線上線下科普支教的方式為甘肅、云南、青海、西藏等十余個省份的百余所中小學校開展科普活動數百場,累計服務數萬余人。
每當看到孩子們充滿好奇和渴望的眼睛時,陳明富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有反哺大山、回報大山的理想”
2024年9月,《關于組建第27屆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2025-2026年度)蘭州大學服務隊有關工作的預通知》發出。
“當時已經準備了很久,從八月下旬開始,我就在一遍一遍地過準備的課程。看到研支團招募的通知時,我知道機會來了。”

在正式加入研究生支教團之前,陳明富在科研和學科競賽上參加了多項省級和國家級比賽,并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他還考取了高中化學和高中物理的教師資格證,并仔細學習小學課程的內容。此外,他還考取了計算機二級合格證書和普通話證書,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9月13日,對陳明富來說是忙碌而充實的一天,“學院的推免答辯和研支團筆試都在那天上午。”
答辯前一天夜晚,陳明富幾乎一夜未眠,忙于修改推免答辯的PPT。凌晨四點多,天邊泛起了魚肚白,盡管疲憊,但他背了幾遍稿子便匆匆出門趕往答辯現場。上午八點半,陳明富參與了化學化工學院普通推免的答辯;僅僅一個半小時后,他又匆匆趕到了研支團的筆試現場。
9月16日,普通推免計劃公布名單,陳明富確認入圍;9月18日,“關于第27屆研究生支教團蘭州大學服務隊選拔結果的公示”發布,陳明富也榜上有名。
輔導員張婕的一通電話,讓他來到了抉擇的十字路口。“明富,現在你成功入圍了兩項推免計劃,根據有關工作規定需要你做出選擇,選擇最終的推免方式。”
沒有絲毫猶豫,他給出堅定的回答:“老師,我放棄普通推免,我想加入蘭州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當天下午,陳明富前往院辦提交了放棄普通推免的承諾書,簽署了《中國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團招募協議書》,正式成為了蘭州大學第27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
當陳明富做出這個決定時,并非所有人都表示理解與支持。面對這些不解,他有著自己的信念。“我一直記得兒時在大山深處求學的模樣,我也有反哺大山、回報大山的理想。”
2024年元旦,作為科普課堂活動負責人,陳明富走進了搭建在積石山縣地震安置點的教室,為那里的孩子們帶去科普知識。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他說:“我希望能給更多的孩子帶去科普,孩子們眼里的光更加堅定了我的理想與追求。”
活動結束時,孩子們追著他問:“哥哥,你們還會再來嗎?”
八月,他再次踏上了前往積石山的路途,走進了那間教室。這一次臨走時,孩子們簇擁在他們身邊:“哥哥,我也要上蘭州大學。”那一刻,陳明富覺得希望的種子已經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在遼闊的西部大地上書寫青春答卷”
“作為從大山走出來的孩子,現在有機會回饋大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陳明富渴望回到山區,與孩子們待在一起,找回那份初心和純粹。
“我想通過支教去影響和改變更多的孩子,讓他們也能夠好好學習走出大山,看到更廣闊的世界,這也是我對自己人生意義的尋找。”

蘭州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培養體系十分完善,如今的陳明富生活充實,日常學習、科研訓練、志愿服務之外,他將更多的時間都放在了與研支團的成員們共同準備支教的過程中:一天一篇字帖、一周三次跑操、一周一次教案、一周三次板書、一個月一次試講……
“大家都想為支教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完成從學生到老師的身份轉變。”
在實踐方面,陳明富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曾擔任了兩個小學社團的指導教師,在多次活動中鍛煉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和組織能力。
對于支教生活,陳明富充滿了期待和憧憬。“我希望能夠用自己的經歷去激勵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教學讓更多的孩子愛上科學、愛上學習。”

談及支教可能面臨的困難,陳明富更多的是坦然:“現在服務地的學校基礎設施都很完善,我并不太擔心生活條件上的問題。我也從來不怕吃苦。”
因為家里條件艱苦,他從小就學會并承擔了各種家務活兒。當看見他的雙手時,就會更明白他為什么有面對一切困境的勇氣與決心。
“左手虎口的肉瘤,是五歲時第一次洗碗因不慎打碎碗留下的碎片;右手無名指的骨節突出變形,是八歲時在地里挖洋芋脫臼未及時處理導致的;九歲割草喂牛時,左手食指被削傷,留下一道永恒的疤痕;右手食指在十二歲時遭遇磚頭重創導致了粉碎性骨折,縫了十多針仍歪曲無法伸直……”說起這些,陳明富很坦然。

如今,這雙手在黑板上書寫下一行行清晰的板書,在遼闊的西部大地上寫下青春答卷。
“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這是打動了無數西部計劃志愿者的一句話,是數十年來蘭州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們口口相傳的一句話,也是陳明富對自己的承諾與期許。
本期隴人相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沈文剛 通訊員 陳全康黎
- 2025-03-26【隴人相200期】公路人呂喬艷:守隧護橋不負橘色榮譽
- 2024-03-05【隴人相175期】珍藏“雷鋒”的蘭州老人王秀珍
- 2025-03-07【隴人相199期】楊霞:“草原曼巴”用愛守護女性
- 2025-02-24【隴人相198期】關小利:巧手傳承疳娃娃 非遺煥發新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