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戲事
□董國賓
走出鄉村,記憶中總會留下什么。我最忘不掉的,便是鄉村的戲事。
鄉親們天天在地里耕作,一旦閑下來,生活中就缺少很多東西。晚上打谷場上要唱戲了,老老少少安閑的時光里,一下子有了滋味,村子也便沸騰了。那時鄉村都是這個樣子。鄉村戲事在鄉下是個挺大的事兒,我們那兒稱唱大戲,規模再小,也都這么叫。在小時候,我可沒少看大戲。
我們村常常有戲看,日子也過得熱鬧,外村人起名戲村,他們自然也會跑過來過戲癮,因為村里就有個戲班子。村子不算大,會唱戲的人卻不少,嗓子一亮,人人都說好。這個戲班子都是種田的農民,但他們又頗有些功底。晚清時村里好多人愛唱戲,還出過幾個名角呢,方圓數百里算是唱得響。
年節里戲事最多,一場趕著一場,地里沒了農活,鄉親們有了閑,村子里照樣好戲連臺。戲班子不用花錢到別處請,村里幾個人一撮合,拉起場子就是一臺戲。別看戲班子整日泡在泥土里,但演技還不賴,做、念、唱、打功夫倒是有些底子,只是樂隊簡單了些,只有板胡、二胡、三弦和鑼鼓,可伴奏起來挺有氣氛。鄉親們對臺上唱腔聽得慣,花花綠綠的戲裝和道具看著也過癮,倒增添了幾分生動和逼真。村東頭打谷場上,像模像樣的戲臺沒有,只筑個高臺,搭個天棚,用布幔圍起來,一個個戲迷就全找到了感覺。小孩子比誰都心急,離開戲還早呢,就搬了凳子到戲場去占地兒。晚飯一過,那才叫熱鬧,幾乎全村人傾巢而出,成群結隊地向戲場蜂擁過去,十里八村的人也往這趕。還有不少百里開外的戲迷,提前住到近處的親戚家,只等著好好過一場戲癮。打谷場上,人頭攢動,燈火通亮,這大概是小村莊最熱鬧的事了。
三通鑼鼓過后,戲開演了,演員唱得正酣。《秦香蓮》最動情,情惻惻,恨悠悠,思綿綿,觀眾在臺下也跟著一下一下抹眼淚。戲曲《精忠報國》最牽動心魄,愛國名將岳飛在臺上正氣凜然,群眾對他的錚錚鐵骨大聲叫好,只可惜奸臣當權,場下個個義憤填膺,摩拳擦掌,恨不得竄到臺上,將“秦檜”除之為快。《穆桂英掛帥》每年都應邀重演好幾遍,每次上演,鄉親們都充滿了豪情和滿足。那時我是個頑皮小童,我的最愛當屬《孫大圣》。孫大圣金箍棒一耍,我只覺得兩眼冒金光,真逗真開心。戲曲把鄉親們的魂勾了去,演到情深處,整個戲場像開了鍋。
戲班子在臺上塑造歷史人物一大串,生活中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有位演員到外村串親戚,半路上竄出一伙人,攔住他就往回趕。他們說看戲時曾見他演秦檜,死活不讓他進村。叫孫濤的小演員不一樣,有個模樣俏麗、人品賢淑的外地女子找上門來,非要嫁給他,只因小孫濤成功地塑造過正面人物小羅成。那姑娘一次次跟著看戲,著魔似的仰慕劇中人物小羅成,也著魔似的愛上了小孫濤。倆人遂因戲結緣,真是痛快。
巴掌大的村除了種莊稼,再就是戲事,鄉親們日子頗歡暢。走出農村很多年,但鄉村戲事我怎么也忘不掉。
(作者系山東濟寧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