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建筑沒有信仰,就不會知道建筑到底是什么。
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統領建筑教育的巴黎美術學院制定了一種非常嚴苛的教學方法,來告訴學生該如何設計建筑。學生在拿到設計任務之后,被隔離在一個小房間里,沒有書籍的幫助和外界的指導。他們需要在12個小時之內完成一份草稿或者初步的設計草圖。這個練習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最開始就確定建筑設計的整體方案,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學生將對方案進行更深入地設計。一本學生指導手冊上這樣寫道:“針對一個問題給出一個建筑設計的總體構圖,是一種面對問題直擊結果的態度。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依照這個計劃,使建筑呈現出最好的解決方案。”雖然我們現在不再使用“草圖”這個詞了,但是“總體構圖”(parti)卻沿用至今,因為它體現了一個永恒的真理:偉大的建筑物往往是從一個單一的,有時是非常簡單的想法發展而來的。
當你踏進羅馬萬神廟的那一刻,整棟建筑盡收眼底:一個大圓桶支撐起來的格子穹頂,陽光從正上方的穹頂圓窗照射進來。沒有什么設計比這個更簡單的了,但沒有人會小看萬神廟。萬神廟由羅馬皇帝哈德良于公元1世紀建造,是西方建筑中最具影響力的建筑之一。萬神廟啟發多納托·布拉曼特設計出了圣彼得大教堂,啟發克里斯托弗·雷恩設計出了圣保羅大教堂,還啟發托馬斯·尤斯蒂克·沃爾特設計出了美國國會大廈。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設計的紐約的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就是一個將單一概念貫穿于整棟建筑的典型。賴特考慮到曼哈頓昂貴的地價,認為這座博物館必須是垂直的。他設計出了四個方案,其中一個是八邊形的體塊被固定在一個被螺旋式的坡道圍繞的高聳空間,并在頂端設計有天窗。參觀者可以乘坐電梯到達坡道的頂端,邊向下走邊欣賞沿途展出的藝術品。這個構思是如此簡單,但無論我去多少次都會被震撼,并且每次都像第一次見到它一樣興奮。賴特把建筑的細節融到背景中,比如,螺旋坡道的欄桿是一片頂部為圓形的混凝土矮墻,坡道的地面就是簡單的漆面混凝土。他解釋說:“整棟建筑在視覺上沒有突然的變化,它就像海邊不間斷的海浪一樣,讓你的視線慢慢隨之移動。”
概念住宅
密斯·凡德羅在伊利諾伊州普萊諾(Plano)為伊迪絲·范斯沃斯醫生設計的住宅,與菲利普·約翰遜在康涅狄格州新迦南的自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兩棟住宅都提出了一個非比尋常的問題:如果住宅所有的墻都是玻璃會怎么樣?它們都是建于20世紀40年代的周末度假屋,并且都是單層的長方形盒子。范斯沃斯住宅長23.5米,寬8.5米。約翰遜自宅長17米,寬9.5米。兩棟建筑都是工字鋼結構。考慮到透明的房子應該盡可能地開放,因此兩棟住宅的內部都沒有柱子,分隔內部空間的就只有一個包含壁櫥、廚房柜、浴室等生活必需空間的獨立單元。這里并不存在傳統意義上所謂的房間。
流水別墅同樣是一個周末度假的居所,但是在功能上卻比密斯和約翰遜的玻璃住宅要求更加嚴格,因為住在這里的是一個三口之家,還有經常到訪的客人。賴特的新奇想法是把整棟建筑建在一塊露出地表的巨大巖石上,利用懸臂結構將建筑懸掛于瀑布之上。據說他在某一個早上偶然地設計出了流水別墅,但是我認為他一定醞釀了很長一段時間,因為無論是處理場地中交錯的地勢,還是建筑本身互相交疊的復雜空間,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供選擇的材料也很有限:邊緣圓滑的奶油色鋼筋混凝土,粗糙的石墻和地面,還有就是被漆成切諾基紅色的鋼制窗框。據說這是賴特最喜歡的顏色。就這樣,這位“老魔術師”用如此簡單的一組配色施展了他的魔法。“老魔術師”是賴特的傳記作者布倫丹·吉爾給他起的綽號。
歷史上最著名的概念性住宅其實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圓廳別墅,它坐落于意大利維琴察的郊區。因為圓廳別墅有一個位于中心的圓形穹頂,所以也被稱為“迷你萬神廟”。大多數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傾向于軸對稱的平面設計。也就是說,如果假想一條穿過建筑中心的線,右側的所有房間都是左側的鏡像。安德烈亞·帕拉第奧在這種軸對稱平面的基礎上更進了一步,創造了兩條垂直相交的軸線,從而設計出四個立面完全相同的正方形住宅。與此同時,帕拉第奧為每個立面都配備了一個柱門廊。由于該住宅地處山頂,因此從每個門廊看出去都有不一樣的景色。這樣一個嚴格對稱的平面并不像它聽起來那么不實用。八個房間都可以直接通向室外。位于中心的帶有穹頂的會客室可以通過四個門廊的任意一個抵達。同時,無論會客室內發生什么,都不會影響到其他房間的正常使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摘自《如何理解建筑》 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