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 月
安雅琴
時間的腳步飛一般快,一眨眼工夫,一年就到頭了,臘月來了!
臘月,宛如一個匆忙趕路的小媳婦,頭頂藍花花絲巾,手提竹籃,邁著細碎的步子,扭著小蠻腰,從遠處走來了。臘月來了,人們的心一下子收緊了,一年到頭了呀!勞碌了一年,終于可以緩一口氣,松泛一下子了。
遠處近處一兩聲炮仗的鈍響,讓人的心莫名地收緊并激動起來。臘八是臘月的第一個節日。頭一天晚上,母親早在灶火里布好了硬柴,大鐵鍋冒著熱氣,鍋里是早幾日在學校門前的碌碡上碾的臘八豆(被脫了皮的基本完整的玉米粒),還有皂角豆、云豆、蠶豆等平日里不常下鍋的大個兒豆子。鍋底下的火是不能斷的,必得用硬柴燒火,幾乎要熬一整夜。案板上是母親準備的臘八菜——切成小方塊、脆生生綠皮白心的白蘿卜、胡蘿卜、自制的老豆腐,平日很難見到的從集市上割回來還冒著熱氣的豬肉,也被切成了小塊。這些臘八菜在小鐵鍋里被母親溫暖地燴在一起,只等熬好了便匯合成一鍋美味的臘八粥。絕少不了的配菜是蒜苗和芫荽,蒜苗青青似小家碧玉,芫荽水靈頑皮如小姐的丫鬟,而在硬柴火上煮了一晚的臘八豆像極了鐵骨錚錚的武士。清晨,煮了一晚的臘八粥,將臘八菜往進一汆,蒜苗芫荽往上一撒,滿屋子滿院子,甚至滿村子都是濃濃的香味。左鄰右舍端一碗送過去,你家的我家的互相品嘗。孩子們高興地端著碗,顧不上吃一口忙不迭地去果樹邊,嘴里念念有詞:“杏樹杏樹吃臘八,過年給娃結疙瘩。”而那些沒有放菜的臘八豆則放進瓦罐里,一夜工夫就凍成了冰塊。
過了臘八,四五里外鎮上的集市一天天熱鬧起來,本來是逢初三、初六、初九的集,臘八過后,天天都是集了。自家地里種的蘿卜、白菜、紅薯、生姜、良姜等等也會拉到集上去賣,換回錢好好過個年。
母親忙著給孩子們縫制新衣,我們這些小屁孩幾乎每天都要拉著母親的衣襟問,還有幾天就過年了?母親不厭其煩,我們也不厭其煩,心有靈犀地樂此不疲。
在一天天的期盼里,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臘月第二個節日——祭灶隆重登場了。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民間稱為祭灶。午飯后,母親就發好面準備烙餅了。烙餅的柴火得是麥草,這樣烙出的餅筋道、厚實又酥脆。餅烙好了,先獻給土地神,神位兩邊貼著“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對聯,點上燈,將黃表紙點燃,嘴里默念著感恩及期盼神仙來年為一家送足糧食之類的好話。
過了小年,集鎮一天到晚人山人海、絡繹不絕。我們或跟著大人,或集結小伙伴一起去集鎮,大大小小的人,在喜悅里匆忙著,在匆忙中喜悅著。
臘月二十四,一大早,母親便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物件搬到院子里,給掃把綁上一根長長的竹竿,要掃灰錢了,這是一年一度的徹底大掃除。全家男女老幼都派上了用場。家里的東西堆了一院子,從沒想到家里竟會有這么多東西。婦女孩子負責給家什擦洗,有力氣的男人掃灰錢,老人則坐在太師椅上看管散了一院子的東西。全家角角落落清掃完畢,母親命我去挖“白土”。我便提上籃子,去村頭那堵年代久遠的土墻上挖土,那里的土的確白。白土倒在盛著水的大瓷盆里,泡一個時辰,便能粉刷了。刷過的鍋臺和炕圍真的是舊貌換新顏。掃灰錢是一個大活兒,得忙整整一天。
臘月又一個大工程來了,那便是蒸年饃。晚上母親將碩大的瓷盆洗干凈,將面和好。沒到天亮,面就發好了,一家人便忙碌起來。燒火的、揉面的、調餡的、收拾箅子的、準備蒲籃的。第一鍋饃出鍋,先端一盤獻給灶神,再往門后的擋板上放一個,至今我都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但家家戶戶都這樣做。我負責往鍋里搭饃和饃熟了提饃,我個子小夠不著就站到小凳子上。一次搭八個箅子,鍋沿上要摞兩個草圈才能全放完。兩個大蒲籃準備停當,一個放花花饃,一個放包子。花花饃就是白饃上面用密實的梳子扎上花紋。包子有豆沙餡、油面餡、肉餡、芝麻核桃紅糖餡,正月走親戚要提包子。最后一鍋是花饃,各種花形繁復地摞在一起,用五顏六色的食用顏料和大棗點綴,這是要敬獻給各位家神的,不能食用。蒸年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要從早晨蒸到天黑。
一整個臘月最忙碌的就是母親。她除了做這些,還要拆洗被褥、縫被褥,一家人過年的棉襖、棉褲、棉鞋、套袖都得她一針一線地縫制,母親常常哼著秦腔做這些細碎的事情。最清閑的就是村上忙碌了一年的漢子們,他們常聚在村口丟雙、下棋或閑諞。小孩子們你追我趕地滿村里瘋跑,狗也跑前跑后,尾巴搖來搖去。
臘月的腳步不緊不慢地走著,一直走進了除夕里。這一天,臘月就像一個完成了使命的待嫁女子,要把自己蛻變成新年了。在一聲緊似一聲的爆竹聲中,臘月走進了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