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類:展現文明的大河與細流
□本報記者 張君成
在獲2019年度好書的6本社科類圖書中,對文明的解讀成為關鍵。這種解讀包括宏觀上對于中國五千年來的文明概述,也包括了對人民生活的描述。但無論是廣闊文明背景下的“大江大海”,還是個人生活回憶下的“涓涓細流”,這些圖書的作者都用深厚的文字功底,為我們展現了不同視角下的文明傳承。
追本溯源追求的不僅是真實,也追尋我們存在的更好意義。五千年中華文明到底孕育出了什么樣的文化遺產?又對世界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一直都是人們所關注的,《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一書將中華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框架中來解讀,強化了從世界文明的角度認識中華文明這一理念。
中華文明體系下的“絲綢之路”內涵廣闊,源遠流長,更因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胡天漢月映西洋:絲路滄桑三千年》的作者深入上古、漢唐、宋明、晚明至清中葉各個階段的中西交往,講述“一帶一路”的歷史演進。在勾勒紛繁而有趣的歷史人物、事件、器物和藝術生活的同時,深入剖析文明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沖突與融合。
作為中華文明的結晶,中國古代園林文化源遠流長,至今還吸引著不少專家學者沉迷其中,《中國造園藝術》就是將這一文明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結集,不僅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進行了精準的介紹,還將園林建筑納入藝術的視角加以審視,對園林建筑藝術進行總結,提綱挈領地論述了中國園林的歷史脈絡、藝術特征和國際地位,奠定了風景園林歷史理論的基礎。
同《中國造園藝術》一樣,《插圖本極簡中國科技史》也引用大量翔實的資料,全面系統地證明中國文明的輝煌成就。不同的是,它將落腳點放在中國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的重大貢獻上,筆觸既簡明扼要,又不失細致入微、風趣幽默,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歷史的發展為文明提供了宏大的敘述視角,而文明的建設與保存都是人類勞動文明的結晶,因此鮮活的個人視角也是不可或缺的。“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走過了數千年薪火不滅的歲月,而不少人為了它的保護與傳承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在《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這部作品里,樊錦詩把她的人生經歷與敦煌的歷史、敦煌的文保工作串聯,除了對敦煌歷史文化的梳理,與故人憶舊或學術探討,書中最珍貴、最讓人感慨的,是樊錦詩以樸素實在的語言講述個人的一生,這種真誠的袒露,分外美麗感人。
同樣的情緒也流露在《二條十年(1955—1964)》一書中,它記錄了作者趙珩從1955年到1964年間住在北京東四二條胡同七號院的生活,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回憶了他6歲到16歲的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事實上,它不僅僅是一本講北京的書,《二條十年》所描繪的人和物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帶有極強的歷史印跡。
相關新聞
- 2020-01-14英雄情結從哪里來——讀《兩個人的五星紅旗》
- 2020-01-14傳統批評姿態的回歸——讀《沈伯俊評點〈三國演義〉》
- 2020-01-14《觀我生賦》與六朝賦體自注
- 2020-01-10趙振宇“講好真話”研究實踐凝結成書 評論也可以很委婉、很動情